期刊文献+

在什么意义上黑格尔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思想源头?——从“卢卡奇—科耶夫解读”看 被引量:5

In What Sense Is Hegel's Dialectics the Ideological Sour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对马克思来说,黑格尔的重要性在于:他打破近代哲学主客分立的内在性论域,提出在历史过程中重建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由此提供了现代性自我理解的一种重要哲学形式,为马克思探索新哲学道路准备了思想前提。但黑格尔把整个问题变成抽象的思辨问题,坚持在思想中解决该问题。马克思则立足于唯物史观,把由黑格尔开发的现代性自我理解问题变成一个政治问题,即通过革命的实践活动去改变世界和历史。卢卡奇和科耶夫对黑格尔哲学的解读,对理解马克思和黑格尔之间这种传承与批判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For the Marxists, the magnitude of Hegel lies in his breaking the internal horizon of subject-object division in modem philosophy, and in his pushing forward to rebuild the identity of subject and object. He offers a self-understanding of modernity in a significant philosophical form and a presupposition for Marx to probe into a new method. However, Hegel makes it an abstract and analytic problem, and insists on treating of it within the realm of ideology. Marx, by contrast, bases himself up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makes it a political problem, i.e., changing the world and history through revolutionary practice. The interpretations of Hegel by Lukacs and Kojeve help to understand the internal logic of Marx' s succession of and criticism on Hegel.
作者 张盾
出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23,共9页 Fudan Journal(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4BZX001)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3JB720009)的成果之一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卢卡奇 科耶夫 同一性主客体 政治问题 Marx Hegel Kukacs Koieve identity of subiect and object oohtical problem
作者简介 张盾(1956-),男,北京人,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中心教授。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5

  •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 2克朗纳.论康德和黑格尔[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 3科耶夫.黑格尔导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 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96.
  • 5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 6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 7黑格尔.精神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 8罗克摩尔.黑格尔:之前和之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443.
  • 10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共引文献2651

同被引文献28

  • 1F.费迪耶,丁耘.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世界哲学,2001(3):52-59. 被引量:512
  • 2艾思奇.再论“恩格斯肯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J].哲学研究,1962(5):14-26. 被引量:3
  • 3马永康.“dialectic”译名讨论——以贺麟、张东荪为中心[J].世界哲学,2002(1):75-79. 被引量:5
  • 4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
  • 5阿尔都塞,2003年.《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滨本》,陈越编.吉林人民出版社.
  • 6施特劳斯,2008年.《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第2卷,彭磊等译,华夏出版社.
  •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9页.
  •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08、161、724、520、528、524、525、540-541、525、187、210、192、192、209、608页.
  •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44页.
  •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691、591、35页.

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