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8
-
1吴永祥,黄祥熙,陈留根,高德友,陆秀华,于圣筛.水稻肥床旱秧抛植配套技术研究──Ⅰ.肥床旱秧抛植的立苗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1994,22(3):1-2. 被引量:2
-
2温怀楠,朱光,骆伟臣.稻作不同栽培方式高产特性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1996,37(1):1-4. 被引量:10
-
3姬立军.水稻“超稀植”亩产1000公斤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1996,2(1):17-18. 被引量:1
-
4夏仲炎.水稻壮个体在增产中的特点与利用——兼皖引1、2号高产栽培途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85(03).
-
5范忠和,夏仲炎.籼稻产量因子对产量影响的遗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984(01).
-
6凌启鸿,苏祖芳,张洪程,蔡建中,何杰升.水稻品种不同生育类型的叶龄模式[J]中国农业科学,1983(01).
-
7[日]松岛省三 著,秦玉田,缪世才.实用水稻栽培[M]农业出版社,1984.
-
8黄耀祥.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J].作物杂志,1990(4):1-2. 被引量:109
二级引证文献13
-
1吴林兰.机插粳稻不同穴苗数的分蘖和产量性状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3(22):55-56.
-
2王建林,徐正进.插秧量与行距配置对水稻分蘖及穗重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34(6):401-405. 被引量:23
-
3袁奇,于林惠,石世杰,邵建国,丁艳锋.机插秧每穴栽插苗数对水稻分蘖与成穗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0):121-125. 被引量:86
-
4沈钢,夏仲炎,张传海,付为国,刘志超.常规中稻优化栽培研究[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12(2):16-20.
-
5沈钢,任焘,夏仲炎,姚厚军,刘礼明,朱俊国,梅成树.杂交中粳80优121高产特性与途径[J].种子,1998(4):11-13.
-
6刘勇,夏仲炎.协优57的高产性能与途径分析[J].杂交水稻,1998,13(6):17-18. 被引量:2
-
7夏仲炎,谢元璋.水稻群体的个体质量与产量关系分析[J].生物数学学报,1998,13(2):230-233. 被引量:5
-
8刘勇,夏仲炎.水稻分蘖成穗与产量组成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999,27(1):22-26. 被引量:13
-
9乔晶,王强盛,王绍华,刘正辉,郝建华,丁艳锋.机插杂交粳稻基本苗数对分蘖发生与成穗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33(1):6-10. 被引量:23
-
10刘勇,任焘,夏仲炎.水稻分蘖成穗与产量组成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13(3):37-41. 被引量:4
-
1屠家骥,姚荷珠.水稻旱育稀植技术[J].河南科技,1994,13(7):9-10.
-
2水稻旱育稀植技术[J].农家之友,1998(2):7-7.
-
3安叙林.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一)[J].安徽农业,1995(1):30-30.
-
4安叙林.水稻旱育稀植技术[J].农村新技术,1997(1):4-6.
-
5袁钊和,邵晓玲.充分发挥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增产潜力[J].中国农机化,1997(1):31-32.
-
6赖大铁.水稻旱育稀植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1998(3):7-7.
-
7周坎忠,杨健.水稻旱育稀植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1992,23(5):15-16.
-
8周坎忠.张掖地区水稻旱育稀植技术[J].张掖科技,1991(3):9-11.
-
9王桂荣,王允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4(11):38-38.
-
10侯定臣,卜新华.水稻旱育稀植技术[J].山西农业,1996(3):2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