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2-91,共10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参考文献8
-
1余华.小说《兄弟》,上海文艺出版社,下半部在2006年3月出版.
-
2凯尔泰斯·伊姆雷(Kertesz Jmre).《无命运的人生》.许衍艺泽·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第109页.
-
3凯尔泰斯·伊姆雷.《谁的奥斯维辛?》,收入《流亡的语言》.匈牙利播种者出版社,2002.
-
4凯尔泰斯·伊姆雷.《谁的奥斯维辛?》,李震译,载《文汇报》,2002年10月31日.
-
5吴蕙仪.集中营里也有幸福的存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雷访谈录[J].译林,2005,0(5):180-183. 被引量:11
-
6李昂.《彩状血祭》,收《北港香炉人人插》.第164页.台湾.麦田出版社.1997.
-
7严歌苓.拖鞋大队[J].上海文学,2003(9):6-18. 被引量:2
-
8凯尔泰斯 黄凤祝译.《大暑杀作为一种文化》(1992年在维也纳让·阿梅利JeanAmery研讨会上的讲话)(有删节)[J].疑点论坛,2003,(34).
共引文献11
-
1侯银河,麦永雄.论《无命运的人生》的审美政治意蕴——阿甘本“牲人”系列理论与文学阐释[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20(1):182-190.
-
2徐萌萌.从存在主义角度透视《无命运的人生》——集中营生活中的“自由”和“幸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4):112-113. 被引量:1
-
3王文胜.“十七年文学”中的创伤叙事——以《红岩》为例[J].小说评论,2009(6):140-144. 被引量:2
-
4侯景娟.苦难历程的执着诉求——论凯尔泰斯小说《惨败》[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8):97-99. 被引量:1
-
5奚志英.论严歌苓小说中的“文革”书写[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42-46. 被引量:1
-
6季广茂.精神创伤及其叙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6(5):60-66. 被引量:35
-
7孙燕君.论萨克斯与凯尔泰斯对大屠杀描写的异同[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2(5):14-15.
-
8谢诗思.战争阴影下的儿童话语——论近年来匈牙利“二战”电影的创作倾向[J].当代电影,2017(10):88-92. 被引量:3
-
9汪晓萍.中华传统灾难文化的心理创伤应对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6):204-212. 被引量:5
-
10符晓.虚构与真实:凯尔泰斯·伊姆雷的“大屠杀”小说[J].长春大学学报,2024,34(9):54-59.
同被引文献29
-
1沈文慧.存在之思与现实之痛——余华与张艺谋的两种《活着》[J].电影评介,2008(1):45-46. 被引量:11
-
2钱春芸.在生存与死亡中成长——论《在细雨中呼喊》和《兄弟》的成长主题[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1):92-95. 被引量:6
-
3邵燕君.“先锋余华”的顺势之作——由《兄弟》反思“纯文学”的“先天不足”[J].当代文坛,2007(1):14-17. 被引量:10
-
4蒋泥,任志茜.如何成为良性的知识分子?[J].社会科学论坛,2007(1):118-130. 被引量:4
-
5姚晓雷.余华:离大师的距离有多远[J].南方文坛,2007(1):5-8. 被引量:5
-
6钱春芸.成长小说与余华的《兄弟》[J].文艺争鸣,2007(1):150-153. 被引量:3
-
7黄健.精神的陷落与众生的狂欢——论余华在《兄弟》(下)中的困境[J].惠州学院学报,2007,27(1):45-48. 被引量:3
-
8王学谦.爱与死:在冷酷的世界中绘制欲望的图案——论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上)》[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7(1):134-139. 被引量:6
-
9张准.逃离、自戕、直面——余华笔下濒死人物心态分析[J].理论与创作,2007(1):90-92. 被引量:1
-
10栾梅健.《兄弟》:一部活生生的现实力作[J].文艺争鸣,2007(2):65-69.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7
-
1刘琼.余华小说创作中重复艺术的价值[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87-89.
-
2侯玲宽.在坚持与背离中突围——论余华创作的转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4):46-52. 被引量:1
-
3黄沈俊,王有亮.2012年余华研究综述[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4(2):55-59. 被引量:1
-
4李晓洪.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的孤独意识解读[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5):111-112.
-
5张玥.试论余华小说叙事视角的变化[J].小品文选刊(下),2015,0(12):36-36.
-
6周静.对余华小说作品艺术性的探讨[J].语文建设,2014,0(05Z):40-41.
-
7刘琰.成长视角下余华小说的创作[J].作家,2015,0(5X):18-19.
-
1刘文超.浅析影片《美丽人生》的心灵启迪[J].电影文学,2014(6):104-105.
-
2耿宇.论《兄弟》和《美丽人生》的文学异质心理同构性[J].华中人文论丛,2014(1):74-76.
-
3王姗.用乐观面对苦难,用微笑诠释人生——评《美丽人生》带给人的心灵启示[J].电影文学,2012(8):97-98. 被引量:1
-
4爱玛.多诺霍,李玉瑶,杨懿晶.房间[J].书城,2012(3):29-29.
-
5夏佑至.“权大于法”引发的恐慌[J].现代阅读,2010(9):33-33.
-
6魏岚.关于《兄弟》[J].科技信息,2008(8):145-145.
-
7罗爱华.谈《美丽人生》的对比手法运用[J].电影文学,2011(15):106-107. 被引量:1
-
8赵凝.意大利电影[J].作品,2004(11):9-10.
-
9杨志红,高丽丽.浅析电影《美丽人生》的表现手法[J].电影文学,2014(3):120-121. 被引量:3
-
10李晴露.美丽人生[J].高中生(快乐阅读),2009(6):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