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对二十八调研究中的几点看法及其它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此文是作者在“冯文慈先生八十华诞及音乐学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文中主要提出了在二十八调研究中,应如何联系音乐实际的问题。同时并提出了二十八调从有调性、调式的含义,到失去这种含义的原因是什么的疑问。再一次论述了秦腔等音乐中“苦音”不是3/4音和提出了“同宫三调”的新论点。
作者
董维松
机构地区
中国音乐学院
出处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1-43,共3页
Chinese Music
关键词
二十八调研究
联系音乐实际
四分之三音
苦音
同宫三调
分类号
J612.1 [艺术—音乐]
作者简介
董维松(1930-),男,音乐学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1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3
1
洛地.诸宫调「诸般「宫调」」疑议[A].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九州学林[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发行,2005夏季三卷二期.224—225.
2
刘正维.
民族音乐形态学建设[J]
.中国音乐,2006(4):42-48.
被引量:8
3
“中国传统音乐学文集”《对根的求索》里.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出版.
二级参考文献
6
1
刘正维.
论四截式与回归式板式变化体[J]
.中国音乐学,1999(1):88-98.
被引量:12
2
刘正维.
戏曲腔式及其板块分布论[J]
.中国音乐学,1993(4):33-42.
被引量:37
3
刘正维.
论汉族调式的平衡原则[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0(4):1-8.
被引量:13
4
刘正维.
音乐的遗传基因——关于传统音乐的“五态、四径、三线”[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3):31-39.
被引量:32
5
刘正维.
我国民间音乐的调式体系与调式分布[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21(1):5-10.
被引量:23
6
中国戏曲研究所,陈彦衡,郑隐飞,陈富年.谭鑫培唱腔集-第三辑[C].音乐出版社,1962.
共引文献
7
1
肖雨卿.
关于中国音乐形态学的思考[J]
.肇庆学院学报,2013,34(3):58-61.
被引量:1
2
刘颖.
民族音乐学的形态研究-律学[J]
.北方音乐,2017,37(5):45-45.
3
薛欣欣.
中国传统音乐中器乐独奏曲的音乐形态之共性[J]
.北方音乐,2020,40(2):45-45.
被引量:1
4
王占文,王玉洁.
音乐形态学视域下贵州红色音乐文化研究[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42(5):123-128.
被引量:1
5
黄司祺.
求诸野之器 探乐声之义——读杨琛《云南少数民族单簧类管乐器的实地调查与研究》[J]
.人民音乐,2023(4):92-95.
6
赵雄雄.
论音乐形态与文化生态的互文性——以西藏民间音乐为例[J]
.怀化学院学报,2024,43(6):60-67.
7
邱晨.
音乐形态学[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5(3):117-124.
同被引文献
12
1
杜亚雄.
也谈“中国传统音乐学”[J]
.中国音乐,1998(1):13-15.
被引量:2
2
沈恰.
中国民族音乐学发展评介(1950-2000)[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1):1-14.
被引量:19
3
张伯瑜.
乐种学理论与方法的阐示——对四篇重要文献的综述[J]
.人民音乐(评论),2005(3):54-55.
被引量:3
4
杜亚雄.
“民族音乐理论”不是“民族音乐学”在我国的发展阶段[J]
.中国音乐,2006(2):8-11.
被引量:17
5
吕骥.《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张静蔚.《搜索历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302页.
6
董维松.《中国传统音乐学与乐种学问题及分类方法》.《对根的求索》.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7
董维松.《论民族音乐中三部性结构》.《对根的求索》,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8
董维松.《民族音乐结构型态中的程式性与非程式性》,《对根的求索》,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9
董维松.《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的二元学术观》,《对根的求索》,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10
董维松.《试谈戏曲音乐学问题》,《对根的求索》,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引证文献
1
1
李世军.
对根的一生求索——董维松先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建设的贡献[J]
.人民音乐,2011(1):10-1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庞婷文.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探究[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1):141-143.
被引量:2
1
庆祝冯文慈先生八十华诞暨音乐学学术研讨会[J]
.音乐研究,2006(4).
2
孟维平(摄影).
2006年10月21日,“冯文慈先生八十华诞暨音乐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J]
.中国音乐,2007(1).
3
李世军.
秉笔心中意 学界当翘楚——“冯文慈先生80华诞暨音乐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中国音乐,2007(1):128-131.
被引量:1
4
钱亦平.
矢志探索 锐意创新——桑桐教授钢琴作品的风格和特点[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1):8-10.
被引量:12
5
马思聪.
作曲家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J]
.人民音乐,1956(8):6-7.
被引量:8
6
徐民和.
熊秉明先生八十华诞在京主持老年书法研究班[J]
.中国书法,2002(6):24-24.
7
祝贺汪毓和教授八十华诞[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4).
8
我院举办“庆贺赵宋光教授八十华诞”活动[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4).
9
音乐史学家 音乐教育家 中国音乐学院冯文慈教授[J]
.中国音乐,2006(1).
10
陆兰迪.
上音骄子同归来 喜庆母校八十华诞[J]
.小演奏家,2008,0(1):60-60.
中国音乐
2007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