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6,共3页
参考文献5
-
1林非《鲁迅着作全编》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
2《毛诗(卷1)》,张元济《四部丛刊(初编经部)》,上海商务印书馆再版影印本1922年版.
-
3龚郑勇.窦娥:一个善良的野蛮人[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2004(4):32-32. 被引量:2
-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共引文献40
-
1曹明海,张曙光.“视野融合”与阅读课程的建构[J].语文建设,2005(5):4-7. 被引量:10
-
2王宝琴.语文审美教育与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6(6):64-66. 被引量:5
-
3刘建设.多元解读的“界”与“度”[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7(1):95-96. 被引量:5
-
4孙晓光.带着语文走向文学——义务教育阶段六、七年级语文教学衔接摭谈[J].语文建设,2007(7):68-69.
-
5李福灼.识字教学的内容与策略[J].语文建设,2007(12):28-30. 被引量:1
-
6于军民.论中学作文教学的真实性问题[J].语文建设,2010(3):9-11. 被引量:7
-
7周立群.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德育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0(4):31-32. 被引量:11
-
8庄文中.中学语文教材要和谐发展——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六十年建设纵览[J].中学语文教学,2010(6):14-18. 被引量:1
-
9朱冬民.浅析语文教学目标“四化”对有效教学的影响[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10(6):19-21.
-
10陈瑛.还阳·松绑·涅槃——例谈语文教学文本的“飞跃三部曲”[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0(3):27-29.
同被引文献18
-
1陈文革.与其谈“多元有界”不如谈“深浅有度”[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05(3):7-8. 被引量:3
-
2李海林.“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批判[J].中学语文教学,2005(1):9-12. 被引量:18
-
3李伟.谈古诗词教学内容的鲜活性[J].中学语文教学,2007(4):46-47. 被引量:1
-
4陈悖 ,等.《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
5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0.
-
6方位津.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
7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第1版:41.
-
8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
9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引证文献8
-
1彭维华.阅读教学中要多元解读文本[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S2):369-370.
-
2付煜.把握小说解读的层次与视角[J].语文建设,2013(12):21-24. 被引量:1
-
3段双全.“三个上帝”与中学经典诗文多元解读[J].语文建设,2008(12):4-7. 被引量:4
-
4童春香.古诗词的闪光点探微[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0(4):175-176.
-
5尹娟.探究文本,让多元解读开出绚烂之花——浅谈语文教师如何钻研文本[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7(4):105-106. 被引量:2
-
6曾庆兴.浅议把握语文课堂讨论的三个层面[J].文教资料,2010(18):149-151. 被引量:1
-
7尹娟.探究文本,让多元解读开出绚烂之花——浅谈高中语文教师如何钻研文本[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1(2):122-124.
-
8殷玉梅.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6):61-61.
二级引证文献8
-
1段双全.西方阐释学与中学经典诗文多元解读[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9):38-40.
-
2段双全.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几个误区[J].教育科学研究,2011(11):53-57. 被引量:2
-
3邱荷兰.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整合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3(65):12-13.
-
4李晓奎.破译言语形式,解读文本世界[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14(4):50-52.
-
5陈敏.小学语文课堂讨论加强教师指导技巧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5,0(42):35-35.
-
6黄敏.初中语文“批判性阅读”探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0(15):71-74.
-
7徐敬霞.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元解读实践探索[J].赤子,2016,0(4X):68-68.
-
8汤姗姗.对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探讨[J].高考,2015,0(9X):98-98.
-
1杭玉平.小学语文诗文教学探讨[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0(19):36-36.
-
2刘颖.谈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初中古诗文教学效果[J].赤子,2015(2):199-199. 被引量:3
-
3吴国良.一门善于发现的艺术[J].小学科学,2012(3):39-39.
-
4李弗不.诗文结尾略说:高中新教材诗文教学一得[J].读写月报(高中版),2000(1):33-34.
-
5仲学文.利用网络环境,优化诗文教学[J].教育科研论坛,2013(1):7-8.
-
6刘凤茹.试论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J].新校园(中旬刊),2013(6):90-90.
-
7田利民.潜心涵咏,曲径通幽——小学经典诗文教学的探索[J].学周刊(下旬),2013(8):84-84. 被引量:2
-
8陈建清.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4):142-144. 被引量:4
-
9陈廷怀.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5,0(12):98-99.
-
10陈玉海,陈玉刚.新课标下的初中古诗文教学探究[J].吉林教育(综合),2014,0(1Z):2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