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浙江经济》
2006年第24期27-29,共3页
Zhejiang Economy
同被引文献30
-
1杨哲,饶宝红.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发展的实证分析——以浙江义乌、广东东莞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S1):92-94. 被引量:8
-
2李永刚.企业品牌、区域产业品牌与地方产业集群发展[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5(1):22-27. 被引量:100
-
3洪文生.区域品牌建设的途径[J].发展研究,2005,22(3):34-36. 被引量:72
-
4胡大立,谌飞龙,吴群.区域品牌机理与构建分析[J].经济前沿,2005(4):29-32. 被引量:62
-
5涂山峰,曹休宁.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增长[J].中国软科学,2005(12):111-115. 被引量:100
-
6洪秀华.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9):118-121. 被引量:21
-
7刘依卿,李雯.区域品牌建设对策分析[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3):43-45. 被引量:5
-
8陈茂蔚.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竞争优势[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72-74. 被引量:3
-
9王保利,姚延婷.基于品牌战略的陕西绿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117-121. 被引量:20
-
10王蕾,周梅华.基于品牌的产业集群研究述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28-31.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18
-
1郭欣.广州荔枝区域品牌建设的策略[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S3):36-36. 被引量:3
-
2林长富.产业集群与品牌发展的理论探析——以浙江省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19):156-157. 被引量:5
-
3郑小怀,张红芳.区域品牌建设探讨[J].科技广场,2009(12):97-99. 被引量:5
-
4李华富.区域品牌竞争力测定模型构建[J].商业经济,2012(3):74-76. 被引量:4
-
5谢弦.福建区域品牌的建设[J].三明学院学报,2012,29(3):22-27. 被引量:2
-
6黄万林.欠发达地区区域品牌培育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3,33(2):211-214. 被引量:2
-
7戴卫明.集群企业电子商务绩效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3(6):162-165. 被引量:10
-
8王戒辉.产业集群与高新区互动发展研究——以南宁高新区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3,29(8):91-93. 被引量:2
-
9谭崇静,杨仕.基于钻石模型的重庆微耕机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3,35(10):6-10. 被引量:2
-
10刘建军,李玮,陈玲玲.基于产业集群的廊坊区域品牌建设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2):71-73. 被引量:2
-
1朱思文,张征.区域品牌集群——中小企业品牌突围的路径选择[J].中外企业家,2008(2):86-89. 被引量:1
-
2柳实.中国农机品牌集群初探[J].农业机械,2007(08B):4-7.
-
3本刊记者.海尔发布6大品牌全球化战略[J].商周刊,2017,0(6):59-59.
-
4钱玉娟.海尔打造“世界第一家电品牌集群” 加速全球化布局[J].中国经济信息,2017(6):11-11.
-
5符岸.广东省塑料产业现状、行业结构调整及发展对策(上)[J].塑料制造,2008(4):29-30.
-
6符岸.广东省塑料产业现状、行业结构调整及发展对策(下)[J].塑料制造,2008(5):21-24.
-
7精彩预告[J].经理人,2010(4):126-127.
-
8郭洁婷.招标是促进自主品牌创新的重要途径[J].科学之友(中),2012(4):142-143.
-
9朱丽.古里镇:助推品牌建设[J].东方企业文化,2008,0(10):20-21.
-
10胡新民.金华市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问题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1):49-55. 被引量: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