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评对恩格斯哲学思想的三大误解
被引量:
1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人们对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存在许多误解。其中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哲学”性质、“哲学基本问题”和“理论思维”三个方面的误解最为突出。所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就建立在这些误解的基础上。
作者
马拥军
机构地区
华侨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
出处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6-101,共6页
Studies on Marxism
关键词
哲学终结
哲学基本问题
一致
对立
分类号
A81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2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4375
同被引文献
96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44
参考文献
11
1
俞吾金.
论恩格斯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差异——从《终结》和《提纲》的比较看[J]
.江苏社会科学,2003(4):35-40.
被引量:26
2
王昌英.
也论恩格斯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差异——读《提纲》、《终结》和俞吾金的《差异》[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2):51-54.
被引量:3
3
孙和平.
论恩格斯如何扬弃“哲学基本问题”——兼论实践概念的主题性与非主题性[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7(3):47-51.
被引量:7
4
徐长福.
论恩格斯关于哲学终结的思想[J]
.学术研究,2002(11):38-43.
被引量:4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2页.
7
涂大杭.
亦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三个方面[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8-11.
被引量:1
8
张妮妮.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再认识[J]
.现代哲学,1999(4):33-37.
被引量:1
9
邓喜道,卢太耀.
被遮蔽的马克思哲学——从恩格斯的《终结》谈起[J]
.学术探索,2001(z1):131-133.
被引量:1
10
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
二级参考文献
22
1
李校利.
当前哲学的几个热点问题[J]
.山东社会科学,1994(2):65-68.
被引量: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2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59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68、567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7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74页.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
Friedrich Engels. Ludwig Feuerbach und der Ausgang der klassischen deutschen Philosophie[A].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 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Werke (Band 21)[M].Berlin:Dietz Verlag,1975.
共引文献
4375
1
方行.
清代前期江南的劳动力市场[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2):3-12.
被引量:11
2
王昌英.
也论恩格斯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差异——读《提纲》、《终结》和俞吾金的《差异》[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2):51-54.
被引量:3
3
张立波.
身体在实践话语中的位置[J]
.天津社会科学,2004(4):14-19.
被引量:5
4
吴克峰.
从“实事求是”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历程[J]
.天津社会科学,2004(4):64-66.
被引量:2
5
李文阁.
活动、生命、意见和思维方式——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J]
.学术研究,2004(7):46-52.
被引量:12
6
许斗斗.
社会:人与自然相互生成意义上的统一体——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社会”理论的解读[J]
.学术研究,2004(7):58-63.
被引量:6
7
范畅.
什么是马克思“真正实证的科学”[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8(1):124-138.
被引量:5
8
张奎良.
三维境界的合一:马克思言说的共产主义[J]
.社会科学战线,2004(4):33-39.
被引量:15
9
宋培基.
马克思“跨越设想”中的现代化思想[J]
.社会科学战线,2004(4):47-51.
被引量:2
10
于桂芝.
劳动和休闲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再认识[J]
.社会科学战线,2004(4):235-237.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96
1
海子.
海子诗选(20首)[J]
.青年作家,2007(3):6-15.
被引量:2
2
王昌英.
也论恩格斯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差异——读《提纲》、《终结》和俞吾金的《差异》[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2):51-54.
被引量:3
3
马拥军.
物质范畴在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4.
被引量:1
4
马拥军.
略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框架[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4.
被引量:4
5
冯友兰.
怀念金岳霖先生[J]
.哲学研究,1986(1):20-22.
被引量:14
6
刘恒健.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与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兼与张世英先生商榷[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2(3):40-46.
被引量:10
7
俞吾金.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4(2):68-77.
被引量:28
8
张世英.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J]
.哲学研究,1991(1):68-72.
被引量:31
9
俞吾金.
论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J]
.中国社会科学,1995(6):96-107.
被引量:43
10
马拥军.
论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性[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8):103-105.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1
1
陈学明.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反对五种割裂[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6):11-15.
被引量:6
2
马拥军.
马克思主义生活本体论概说[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2):145-150.
被引量:6
3
梁树发,李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变化与发展——从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的认识谈起[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1(4):83-92.
被引量:6
4
梁树发,李慧.
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研究方法辨析[J]
.江西社会科学,2010,30(2):42-48.
被引量:8
5
何中华.
恩格斯在何种意义上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再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62(2):60-65.
被引量:12
6
马拥军.
新时期的哲学之“用”与应用哲学的发展前景[J]
.党政干部学刊,2012(10):4-10.
7
马拥军.
“中国道路”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发展”理念[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3):5-10.
被引量:2
8
马拥军.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J]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9,13(2):73-81.
被引量:1
9
许光伟.
唐诗宋词与《资本论》引论——兼及行动主义、主体工作结构及时代内涵[J]
.社会科学动态,2019(12):13-20.
被引量:4
10
龙娜.
正确把握恩格斯哲学思想的逻辑进路及时代价值[J]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0,22(6):12-18.
二级引证文献
44
1
梁树发,黄刚.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述[J]
.重庆社会科学,2008(9):5-11.
被引量:17
2
吴苑华.
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张力[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8(6):10-15.
3
周嘉昕,蔡志栋,鲁绍臣,罗亚玲.
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哲学)[J]
.学术月刊,2010(1):155-160.
4
张永光.
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思考[J]
.求实,2010(2):9-14.
被引量:8
5
杨学功.
中国哲学的本土意识与原创冲动——2010年度哲学学术热点评述[J]
.学术月刊,2011,43(3):153-160.
被引量:4
6
白立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初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为例[J]
.保定学院学报,2011,24(1):110-115.
被引量:1
7
龚剑飞.
国外学者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关系论争及其评析[J]
.贵州社会科学,2011(6):11-16.
被引量:5
8
张妍妍.
西方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研究综述[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7):33-35.
9
杨学功.
同一与差异: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观比较研究[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63(4):36-45.
被引量:2
10
王云霞.
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观之辨[J]
.社会科学辑刊,2011(6):27-31.
被引量:2
1
贝蕾.
走出“绝对真理”的哲学——关于恩格斯的“哲学的终结”思想探究[J]
.文艺生活(中旬刊),2009(7):40-41.
2
范雯绮.
从“感性直观”到“感性活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感性”超越[J]
.宜宾学院学报,2013,13(11):77-80.
被引量:1
3
胡国屏.
试析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哲学思想[J]
.理论导报,1999,0(2):9-9.
4
陈宇宙.
刍议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形上消解与重构[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23(1):19-21.
5
范晓丽.
马克思感性存在思想及其意义试析[J]
.理论学刊,2007(5):14-18.
6
赵庆元.
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原生态思想[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25(1):23-27.
7
曹荫全,孙喜杰.
再解恩格斯“不再是哲学”的论述[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4-47.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