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三礼”的文学价值及其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三礼”不仅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礼典制度的实行,《诗》成为歌诗奏乐的范本,诗与礼的关系反映出中国文学的早期形态,决定了中国早期文艺思想的理论雏形。礼与诗的结合使文学的《诗》担当起巨大的社会和精神责任,中国文学一开始就表现出特别的理性精神。“三礼”文献从各个方面反映出这种复杂的关系。“三礼”文学研究,将进一步拓展研究的视野,厘清诸多文学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来源,同时显示“三礼”的文学文献价值及其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作者 王秀臣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3-41,共9页 Literary Review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2

  • 1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徐元诰.国语集解[M]中华书局,2002.
  • 2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共引文献2

同被引文献78

  • 1卢静.试论《礼记》的文章风格[J].社会科学家,2005,20(6):22-24. 被引量:3
  • 2孙福轩.占卜与叙事——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文化学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6):72-77. 被引量:2
  • 3[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83.
  • 4[美]乌尔利希·韦斯坦因,刘象愚译.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 5[美]克罗伯.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A].转引自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 6[德]哈曼.袖珍美学--犹太教神秘哲学散文风格的一段史诗[A].转引自童庆炳.文化与诗学(第一辑)[c].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7.
  • 7[意大利]维柯.新科学[A].转引自叶潮.文化视野中的诗歌[C].巴蜀书社,1997.10.
  • 8[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82.19.
  • 9[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4,302.
  • 10张涛.列女传译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137.

二级引证文献1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