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时间感——以山东省淄博市聚峰村为中心
被引量:4
出处
《民俗研究》
CSSCI
2006年第3期5-16,共12页
Folklore Studies
二级参考文献49
-
1马岩.意识形态与苏联解体[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3):2-13. 被引量:354
-
2叶世昌.中国古代的农时管理思想[J].江淮论坛,1990(5):27-32. 被引量:5
-
3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1):100-105. 被引量:171
-
4刘大钧.《吴兴农村经济》[M].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9年.第11页.
-
5陶行知.《在屯(溪)昌(化)汽车路公司筹备会上的讲话》[A]..《安徽省志·交通志》[C].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842页.
-
6周作人.《乌逢船》[A].余树森编.《周作人美文精萃》[C].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108页.
-
7叶圣陶.《旅路的伴侣》[A]..《叶圣陶集》第1卷[C].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70页.
-
8徐志摩.《沪杭车中》[A].顾永棣编注.《徐志摩诗全集》[C].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2版.第173页.
-
9余霖.《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缩影》[J].《新创造》,1932,2(1).
-
10国民党中央政冶学校地政学院.《平湖之土地经济》[M].平湖县政府,1937年编印.第133页.
共引文献39
-
1王含梅.近代时间体系的形成——兼评《时间的全球史》[J].全球史评论,2023(2):288-301.
-
2王加华.节气、物候、农谚与老农——近代江南地区农事活动的运行机制[J].古今农业,2005(2):52-61. 被引量:9
-
3苏生文.试析交通近代化过程中的几类矛盾——以上海公共租界为中心的考察[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1):79-83.
-
4丁贤勇.方法与史实:以民国交通史研究为中心的考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3):74-79. 被引量:5
-
5左玉河.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9(1):112-124. 被引量:4
-
6丁贤勇.浙赣铁路与浙江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以1930年代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09(3):128-141. 被引量:11
-
7丁贤勇.近代交通与市场空间结构的嬗变:以浙江为中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3):82-90. 被引量:8
-
8朱文哲.近代中国时间观念研究述评[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1):42-44. 被引量:2
-
9王加华.被结构的时间:农事节律与传统中国乡村民众时间生活——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探讨[J].民俗研究,2011(3):65-84. 被引量:29
-
10王加华.一个江南蚕桑区村落民众之年度时间生活——以茅盾小说《春蚕》、《秋收》、《残冬》为主线的探讨[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3(2):41-49.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40
-
1刘诗琪,彭震伟.流空间驱动下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乡村的发展机制——以临沧市白莺山村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1):75-81. 被引量:11
-
2刘沛林.传统村落选址的意象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10(1):119-128. 被引量:44
-
3雁寒.“星期”的由来[J].咬文嚼字,2003,0(3):27-27. 被引量:2
-
4周星.关于"时间"的民俗与文化[J].西北民族研究,2005(2):121-139. 被引量:26
-
5刘宗迪.从节气到节日:从历法史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06,26(2):15-18. 被引量:35
-
6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王旭海.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关系研究——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例[J].资源科学,2006,28(4):138-144. 被引量:100
-
7高丙中.作为一个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对元旦与春节关系的表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1):49-55. 被引量:43
-
8张勃.清明作为独立节日在唐代的兴起[J].民俗研究,2007(1):169-181. 被引量:7
-
9马光亭.赶集:再现于乡村生活中的地方性时间——以苏北依村村集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4):49-55. 被引量:9
-
10闵庆文,孙业红,成升魁,王旭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J].经济地理,2007,27(5):856-859. 被引量:113
二级引证文献24
-
1张颖岚,刘骋.空间正义视域下城市建成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3(4):16-27. 被引量:2
-
2朱耀云.“星期四”民俗考——多维多国的视角[J].民俗研究,2015(6):93-106.
-
3马光亭.新时间的生成:理解基督教中国传播的一个角度[J].世界宗教研究,2021(3):132-142. 被引量:2
-
4蔡武进,刘媛.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价值及路径[J].决策与信息,2022(1):81-89. 被引量:7
-
5朱志平,王思明.价值挖掘与路径选择:长三角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研究[J].中国农史,2021,40(6):134-146. 被引量:23
-
6李家瑞,孙岩,王玮.基于生态文明思想指引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模式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22,48(1):33-38. 被引量:3
-
7熊辉.记忆与建构:临淮泥塑的创作主题与淮河乡村社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2):128-134.
-
8崔璐,李姗姗,李岚.濒危档案文献遗产隐性信息采集与保护研究[J].浙江档案,2022(3):38-41. 被引量:3
-
9陈加晋,卢勇.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事业:时代转向及历史方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3):60-73. 被引量:17
-
10伽红凯,陈晖.GIAHS农业文明互鉴的理论逻辑、实践探索与路径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3):88-99. 被引量:3
-
1李悦宏.对速滑运动员“时间感”的训练初探[J].冰雪运动,2000,22(4):40-41.
-
2serra.来信选登[J].网球,2012(3):8-8.
-
3方雪莹,陈小兰(导师),李丽娟(点评).永恒的瞬间[J].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8(3):34-35.
-
4莎莎.色彩的神奇魔力[J].中国少年文摘,2010(6):10-11.
-
5王绪东.对排球正面扣球技术教学的实验研究[J].科技资讯,2011,9(29):205-205. 被引量:3
-
6龚元方.排球运动员的四种感觉对掌握排球技术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5):140-141. 被引量:2
-
7杨勇涛.跳水运动专项心理特征探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0(3):79-81. 被引量:2
-
8尤内斯库.童年与时间感[J].山东教育(幼教版),2009(9):63-64.
-
9艺仑,田晨艳,张镝.大师讲堂[J].网球大师,2014,0(8):84-89.
-
10高风华.体育运动对人的精神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1987,8(5):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