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赫尔巴特教育学在中国:一个跨越世纪的回望 被引量:20

Herbart's Pedagogy in China: a Review of the Study in the Past Centu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20世纪初,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教育学导入中国。特定的导入动机、导入路径和导入时机,使得我们在学习赫尔巴特教育学方面埋下了诸多的“先天不足”。1919年以后,中国学习别国教育学的主潮几经更迭,先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学,后是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由于缺乏对后二次学习与先前一次之间内在关联性的发现,学习杜威、学习凯洛夫成了变相批判赫尔巴特的过程,遂又导致对赫尔巴特甚至对整个教育学理论的学习都流于表层而无法深入。 Herbart's Pedagogy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Due to the special motive, the ways and the time to introduce the pedagogy, we are congenitally deficient in learning Herbart's Pedagogy. China has concentrated on several foreign pedagogy one after another since 1919. We first followed Dewey's empiricism pedagogy, and then shifted to Soviet I. A. Kairov's. Because we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m, learning Dewey's and I. A. Kairov's pedagogy has become the process of criticizing Herbart's pedagogy, which makes the learning of Herbart's Pedagogy or even the whole educational pedagogy superficial and hard to go further.
出处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9-35,共7页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关键词 教育思想史 教育学 赫尔巴特 中国 杜威 凯洛夫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s pedagogy Herbart China Dewey I. A. Kairov
作者简介 周谷平(1957-),女,汉族,浙江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中外教育现代化研究。 叶志坚(1968-),男,汉族,浙江人,浙江大学教育学系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学术史研究。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6

  • 1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上)[J].教育研究,1998,19(12):4-13. 被引量:48
  • 2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0.
  • 3阿部洋.中国の近代教育と明治日本[M].东京;福村出版株式会社,1990.
  • 4肖朗,叶志坚.王国维与赫尔巴特教育学说的导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4):76-82. 被引量:11
  • 5张謇.通州师范学校议[M]//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 6立花铣三郎.教育学[M]//教育丛书(初集).上海:教育世界出版所,1901.
  • 7波多野贞之助.教育学讲义[J].(直隶)教育杂志,1904,(1).
  • 8土肥健之助,小泉又一.教育学[M]//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371-372.
  • 9张毓骢.教育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
  • 10吉田熊次.新教育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

二级参考文献35

  • 1赵刚.吴汝纶使日与近代学制改革[J].教育评论,1987(3):62-66. 被引量:3
  • 2凯洛夫 陈侠等(译).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22-28.
  • 3李邦和.小学日教法中参新教法之实验方案[J].教育杂志,.
  • 4大众.对凯洛夫教育学第一章译文的几点意见.人民教育,1952,(1):35-35.
  • 5麦尔尼科夫.访问中国的观感及对工作的意见.人民教育,1955,(4):26-26.
  • 6人望.介绍申比廖夫、奥哥洛尼柯夫合著教育学.人民教育,1956,(7):65-65.
  • 7于卓.教学的内容[J].东北教育,1950,(2):4-4.
  • 8王焕勋.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是怎样进行工作的.人民教育,1951,(4):13-13.
  • 9卢逸民.形而上学和烦琐哲学的大杂烩--对一本教育学的教学原则的批判.人民教育,1965,(4):29-29.
  • 10炼烽.介绍凯洛夫教育学(上)[N].东北日报,1951-03-19(3).

共引文献802

同被引文献157

引证文献20

二级引证文献9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