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6期62-63,共2页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Guiyang Committee of C.P.C
同被引文献30
-
1储槐植.中国青少年犯罪现状与治理对策[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5-8. 被引量:6
-
2魏燕.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S1):70-71. 被引量:6
-
3邵文静.关于中国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法律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13,42(5):73-75. 被引量:1
-
4江志华.“社会键”理论与青少年犯罪预防[J].当代青年研究,2004(6):44-48. 被引量:5
-
5滕道荣.设立青少年犯罪刑事惩罚的新方法[J].当代青年研究,2005(9):54-56. 被引量:3
-
6王娟.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及其矫正[J].理论导刊,2007(8):98-100. 被引量:12
-
7鞠青.中国青少年犯罪演进的定量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5):15-23. 被引量:26
-
8邹永胜.当前江西省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分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10(4):52-56. 被引量:3
-
9井世洁.城市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S区为例[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5):21-24. 被引量:3
-
10姚建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核心指标体系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0(5):63-68.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24
-
1夏洁,王亚琼.简论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3(19):178-179.
-
2周淼.公安机关防治未成年人犯罪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78-80.
-
3罗建河.日本青少年犯罪的防治措施及其启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3):61-66. 被引量:7
-
4许莉娅.偏差行为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介入——以北京市流浪儿童与社区青少年犯罪预防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30(3):124-128. 被引量:7
-
5韩庆龄.从社会化角度解读青少年犯罪的原因[J].社会工作,2012(9):83-86. 被引量:1
-
6谭龙飞,韩晓松.闲散青少年犯罪预防浅议[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2(28):54-55. 被引量:1
-
7徐珊珊.新形势下对青少年犯罪的防控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22(4):31-33.
-
8江心怡,蒋婷婷.当前青少年犯罪心理及成因综述[J].现代交际,2013(5):8-8. 被引量:1
-
9霍丽宁,高杨,刘亚琴.青少年犯罪之家庭因素探讨[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3(19):179-180.
-
10高见微.基于安全心理学理论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3,10(34):234-234.
-
1田芝健.当代中国执政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兼论当代中国的核心政治关系[J].人大研究,2004(12):4-8. 被引量:10
-
2李光学.浅谈人大对干部的监督管理[J].人大建设,1997,0(6):45-46.
-
3黄玉良.浅析纪检监察干部应具备的要点漫谈[J].办公室业务,2014(3S):51-51.
-
4苏盈贵.向沙龙传奇告别[J].人民文摘,2014(4):38-39.
-
5胡杰.郑国庆:让金秋感受温暖[J].人民公安,2009(15):18-22.
-
6余飞.强制侦查中的令状制度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4):43-46. 被引量:1
-
7杨超.提高四个能力 构建和谐社会[J].新重庆,2005(10):10-12.
-
8申富强,李红卫.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忠诚的保卫者[J].传承,2010(6):36-37.
-
9朱永新.依法治国要“从娃娃抓起”[J].中国政协,2014(21):26-26.
-
10八方廉音[J].金陵瞭望,2008(20):53-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