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科学决策》
2006年第9期21-23,共3页
Scientific Decision Making
同被引文献49
-
1万广华,张茵,牛建高.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2001,36(11):35-44. 被引量:523
-
2许睢宁.做好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J].中国统一战线,2005(4):13-15. 被引量:4
-
3胡秀娥.试析新社会阶层的共同特征[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20(4):8-9. 被引量:3
-
4周述杰,柳海燕.对新的社会阶层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思考[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21-23. 被引量:7
-
5张翼,侯慧丽.中国各阶层人口的数量及阶层结构——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所做的估计[J].中国人口科学,2004(6):53-59. 被引量:23
-
6徐连明,周羽正.转型期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现状及趋势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1):169-171. 被引量:3
-
7彭劲松.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新变化及其评价[J].新东方,2002,11(4):9-14. 被引量:7
-
8白暴力,刘帆,魏军.总消费需求不足的微观机制——分析与对策[J].教学与研究,2005(6):15-20. 被引量:24
-
9王宁.“两栖”消费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4):71-76. 被引量:43
-
10王安,卢超铭.论奢侈消费对内需增长的影响[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96-99.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10
-
1姜宝华.收入分配问题与扩大消费需求[J].前沿,2011(5):127-130. 被引量:1
-
2郭新华,黄贞贞.中国家庭债务与劳动参与率变动的非一致性关系——以1997-2009年数据为依据[J].现代经济探讨,2011(3):50-54. 被引量:5
-
3张小宇,潘鸿,韩飞.吉林省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消费模式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1(9):73-75.
-
4高月梅,叶新平,朱琛.农村消费过度敏感性与农村消费启而不动问题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5):124-128. 被引量:4
-
5王蓓,马文科.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统计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29(16):90-93. 被引量:1
-
6宫箭,邬达娃,赵超.沈阳市新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思考[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4(1):17-18.
-
7徐红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扩大我国消费对策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4(1):85-88.
-
8宋建.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比例变化及扩大措施[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79-93. 被引量:3
-
9高蓉蓉,史新和.流动性约束视角下的消费信贷效应区域差异性研究——基于江苏、上海、山东、安徽和湖南的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论坛,2015(9):57-63.
-
10冯春萍.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实证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10):104-108. 被引量:9
-
1葛丽英,周孟琼.以抗震救灾为契机 推动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机制建设[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1):33-36.
-
2王双库,陈玲.社会各阶层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J].职业时空,2008,4(12):90-91.
-
3钮小鹏.中美关系更需“布衣之盟”[J].财新周刊,2015(38):38-39.
-
4郭洪博,李春凤.论社会阶层之间关系和谐的基本条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19(4):80-83.
-
5邵华.权利平等与弱势群体的形成[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6(1):49-51.
-
6张志芳.阶层分化语境下和谐社会的构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33(4):17-19.
-
7印志媛.关于我国现阶段社会阶层分化与社会稳定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248-250. 被引量:2
-
8李莉.美国政学界代表性人士眼中的习近平形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2):54-59. 被引量:2
-
9张英城.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各尽所能各得其所[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195-195.
-
10介新宇.政治资源的配置与社会管理[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30(8):2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