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族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续)
被引量:1
About a Number of Problems With the Research of Tu Nationality's History (Continued)
出处
《中国土族》
2006年第2期18-28,共11页
China's Tu Nationality
参考文献13
-
1李生华.土族绝非吐谷浑后裔——对土族族源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4(4):149-160. 被引量:4
-
2董思源.闪烁的杓哇——甘肃土乡行之二[J].中国土族,2002(2):22-24. 被引量:2
-
3李克郁.拨开蒙在土族来源问题上的迷雾(续)[J].青海民族研究,2000,11(4):26-37. 被引量:7
-
4杜常顺.史籍所见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的“土人”与“土达”[J].青海社会科学,1998(2):84-88. 被引量:16
-
5盖山林,盖志毅.元代汪古部的农牧业技术[J]农业考古,1997(01).
-
6贾晞儒.从语言学角度看土族与蒙古族的渊源关系──读李克郁《土族(蒙古尔)源流考》札记[J].青海民族研究,1995,6(2):45-51. 被引量:3
-
7李绍明.传为蒙古族之西昌《余氏族谱》考辨[J].四川文物,1988(4):44-49. 被引量:7
-
8陶克涛.土达原叙[J].民族研究,1986(2):23-37. 被引量:6
-
9李克郁.土族族称辩析[J].青海社会科学,1985(3):96-101. 被引量:3
-
10李克郁.白鞑靼与察罕蒙古尔——也谈土族族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0(3):46-67. 被引量:10
二级参考文献6
-
1陈启生.礼店文州元帅府考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1(3):102-105. 被引量:6
-
2[伊朗]志费尼 著,何高济.世界征服者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
3余元〓.内蒙古历史概要[M]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
4辛存文.民和土族东伯府李土司世系考察[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0(3):81-98. 被引量:12
-
5李蔚,汤开建.论唃厮啰政权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0(4):8-20. 被引量:6
-
6芈一之.土族族源再考[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0(4):29-46. 被引量:15
共引文献39
-
1刘志刚,杜敏.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土族语言文字研究的成就与反思[J].中国语言战略,2019(2):37-47.
-
2杨德亮.阿难答及其部属身份再论[J].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2021(1):61-70.
-
3姚鹏,马成俊.知识分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自觉——以李文实西北民族关系史研究为中心[J].西北民族研究,2022(4):20-30. 被引量:3
-
4艾丽曼,陈皓天.康巴地区蒙古族族源记忆与身份认同——以四川项脚蒙古族乡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5):75-80.
-
5曲青山.我国少数民族的族称[J].青海社会科学,1986(6):109-116. 被引量:1
-
6周群华.党项、“弭药”与四川西夏遗民[J].宁夏社会科学,1993(4):50-56. 被引量:3
-
7曾现江.对藏彝走廊蒙古族后裔传说的几点认识[J].求索,2005(3):186-188. 被引量:5
-
8朱普选.青海土司制度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3):40-44. 被引量:4
-
9吕建福.关于土族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19-28. 被引量:2
-
10吕建福.关于土族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续)[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1):28-39.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34
-
1史金波.西夏的职官制度[J].历史研究,1994(2):62-71. 被引量:27
-
2刘玉权.敦煌西夏洞窟分期再议[J].敦煌研究,1998(3):1-4. 被引量:42
-
3王尧.西夏黑水桥碑考补[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5(1):51-63. 被引量:48
-
4王静如.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中的西夏壁画[J].文物,1980(9):49-55. 被引量:46
-
5史金波,白滨.明代西夏文经卷和石幢初探[J].考古学报,1977(1):143-164. 被引量:30
-
6史金波,白滨.莫高窟榆林窟西夏文题记研究[J].考古学报,1982(3):367-386. 被引量:63
-
7史金波,翁善珍.额济纳旗绿城新见西夏文物考[J].文物,1996(10):72-80. 被引量:19
-
8荣新江.归义军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初探[J].敦煌学辑刊,1986(2):24-44. 被引量:53
-
9熊文彬.从版画看西夏佛教艺术对元代内地藏传佛教艺术的影响(续)[J].中国藏学,2003(3):87-93. 被引量:6
-
10史金波.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西夏文文献初探[J].敦煌研究,2000(3):1-16. 被引量:59
-
1贾霄锋.二十多年来土司制度研究综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14(4):126-134. 被引量:14
-
2康海.《中国西南民族史》[J].史学史研究,1986(3):83-83.
-
3孙秀仁.生女真文化的渊源与构成——以黑龙江地区考古资料为主的论述[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3):56-60.
-
4董万崙.建州女真定居阿木河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3):61-66. 被引量:4
-
5张晔.浅议姚思廉的民族观[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31(2):155-156.
-
6杨绍军.向达先生在西南联大[J].学术探索,2011(2).
-
7李哲坤,宋坤.河北少数民族史研究的新成果——《河北古代少数民族史》读后[J].高校社科动态,2014(2):47-48.
-
8彭树智.求实求真的科学开拓者[J].西北民族论丛,2008(1):31-37.
-
9张久和.关于室韦的来源[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1):55-60. 被引量:2
-
10沈乾芳.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史起点的若干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9):2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