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6年第5期9-10,共2页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参考文献6
-
1余凯,徐辉.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教育思潮引论[J].比较教育研究,1997(6):10-14. 被引量:64
-
2汪霞.一种后现代课堂观:关注课堂生态[J].全球教育展望,2001,30(10):51-54. 被引量:75
-
3汪霞.耗散结构理论与后现代课程范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7):61-65. 被引量:15
-
4钟启泉.从后结构主义看后现代课程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10):53-58. 被引量:32
-
5李钟锋,许芳.对话:后现代课程的主题词[J].全球教育展望,2002,(10).
-
6杨晓.后现代教育学中的师生关系重构[J].教育科学,2004,20(5):47-50. 被引量:45
二级参考文献5
-
1沈小峰 等.耗散结论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5,136,114,119,122.
-
2[1][2](法)让·费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M].上海:三联书店,1997.14.
-
3浅沼茂等编著.后现代与课程.东京.米库尼出版.1995年版.
-
4台湾中正大学教育学院主编.新世纪的教育展望.高雄:丽文文化公司,2000年版.
-
5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0年.
共引文献224
-
1诸立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方法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6(16):78-79.
-
2曹辉.后现代道德教育“对话”的基本内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1):49-52. 被引量:11
-
3赵莉蓉.谈初中英语和谐教学[J].英语教师,2009,9(2):27-29. 被引量:3
-
4窦福良.论合作学习对课堂生态的改善[J].现代教育论丛,2008(11):46-48. 被引量:1
-
5徐静,刘源.凉山州部分学校师生关系的调查分析及重构对策[J].文教资料,2008(22):185-186. 被引量:1
-
6刘永林.略论教师权威的后现代转向[J].现代教育论丛,2007(5):51-53. 被引量:9
-
7吴小红,胡助力.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与教学观[J].菏泽学院学报,2003,26(1):85-87. 被引量:4
-
8霍巍.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教育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4(6):3-5. 被引量:3
-
9高峰.刍议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4(11):67-68. 被引量:11
-
10鲍成中.第三次工业革命冲击下的基础教育变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2):14-15. 被引量:28
-
1钱卫军,王历军.女性校园文化倾向对素质教育的不良影响[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92-93.
-
2王岩,魏俊超,刘鑫.试析网络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4):9-11.
-
3唐智松《高考全国作文题的教育社会学分析》[J].语文学习,2008(7):157-157.
-
4柳宏.交际教学法的文化倾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9(3):121-126. 被引量:2
-
5张广君,孙琳,许萍.论生成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8(2):6-9. 被引量:18
-
6陈妤.审思和诊断:课堂提问维度的教师文化——以6节课的田野研究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12):6-9. 被引量:2
-
7宋荷英.加强隐性课程建设 提高学校软实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2009(9):38-39. 被引量:1
-
8殷冬玲.关注教师文化对师生关系的负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30(1):142-144. 被引量:1
-
9胡先锐.和合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5):202-205. 被引量:1
-
10贺克春.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整体观照[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0(5):54-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