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 全市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历史沿革与现状
我市社会办林业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林业“三定”,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出现于80年代初至中期,少数农户利用个体责任山、集体荒山进行承包按股分成,开展造林。如含山县易厚掌、任良平,无为县的王易旭等,其中易厚掌承包规模最大,他承包荒山面积2000多亩,营造国外松林。这一阶段的非公有制形式单一,总量有限,社会的认同程度低。二是发展阶段。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部分农户或少数企事业单位职工、个体私营者开展对责任山、集体山场进行租赁,买断或承包造林,如庐江县林业局职工,承包荒山营造经济林,庐江县林业站职工,自办育苗基地,庐江县新渡乡群众,含山县福山农民利用承包土地搞苗木花卉生产。这一阶段的发展处于相对缓慢期,社会参与度不高,规模相对较小,经营形式以承包、联办、家庭自办为主,主要集中在林业一产。三是全面开发阶段。90年代后期至今,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下发后,我市非公有制林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并以灵活的营林机制,明晰的产权关系为特征。这一阶段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快,经营形式多样化,社会各界参与度高,资金引进渠道广,涉及林业的各个方面。
出处
《安徽林业科技》
2006年第1期58-59,61,共3页
Anhu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