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9-52,共4页
China Archives
参考文献6
-
1David M.Smith. The Cost of Lost Data. http:// www.Iht.com/Products/TapeBackup/Software/LostDataCosts/CostOfLostData.html
-
2IBM.容灾白皮书 http://www-900.ibm.com/cn/support/guide/white-books/Disaster_recovery/Disaster_recovery2_3,shtml
-
3李国忠,杨培鹰.论档案信息系统的容灾功能[J].档案与建设,2004(2):33-35. 被引量:6
-
4袁俊.电子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容灾策略[J].情报科学,2004,22(1):78-80. 被引量:12
-
5侯海波,杨军.容灾技术概览[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4(9):15-18. 被引量:11
-
6喻晓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容灾系统设计[J].中国西部科技,2004,3(7):31-32.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7
-
1李明.《黄岛大火后的一点反思》[J].《档案工作》,1990,(1).
-
2许天琦.《近千万人员信息安全转移》.《文汇报》,2003年7月23日.
-
3[日]市田嵩,下平胜幸著.《可靠性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1版.
-
4向茜.电信关键业务系统的高可靠性设计方案[J].电信技术,2001(1):26-29. 被引量:2
-
5柳家英,李京媛.近年来我国电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津图学刊,2001(2):75-79. 被引量:3
-
6苏桂兰.日本图书情报大学的电子图书馆系统[J].河北工业科技,2001,18(4):43-46. 被引量:2
-
7刘迎风,祁明.容灾技术及其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19(6):7-10. 被引量:51
共引文献28
-
1王可君.信息系统容灭关键技术分析[J].有线电视技术,2012,19(8):130-133.
-
2谭小虎.由汶川大地震引起的对城建档案信息容灾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8,0(13):239-239. 被引量:1
-
3甄雅娟,王毓慧.应重视企业档案信息系统的可靠性管理[J].档案与建设,2004(11):44-46.
-
4李宁.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数据的存储备份方案设计[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5(2):61-64. 被引量:1
-
5陈国威.校园网安全策略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5(7):22-24. 被引量:3
-
6吴晓红,郭莉珠.数字档案灾害初探[J].档案学通讯,2005(3):80-83. 被引量:15
-
7郑敏.数字图书馆的数据备份和容灾方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5):88-89. 被引量:11
-
8徐文贤.论图书馆数据容灾[J].图书馆论坛,2005,25(5):24-26. 被引量:16
-
9李嘉渝.试论幼儿园与社区合作共育——以中山大学南校区幼儿园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6):458-460. 被引量:1
-
10李辉,高航.灾难恢复及其在电信行业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2):56-60.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16
-
1蔡皖东.基于等级保护的网络容灾系统模型[J].计算机科学,2005,32(3):47-49. 被引量:6
-
2川档宣.山崩地裂 灾难突袭——汶川大地震档案系统灾情实录[J].四川档案,2008(3):11-21. 被引量:7
-
3孙洪鲁,王宜欣.“北川受损档案”抢救与修复技术[J].中国档案,2009(5):34-35. 被引量:8
-
4马小彬.从汶川特大地震看西部地区档案馆库房建设[J].中国档案,2009(6):40-41. 被引量:3
-
5卢慧军.数字档案馆网络安全与对策[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22(4):100-103. 被引量:3
-
6熊贵彬,崔洁.中日灾害救济制度比较——以近年中日两国大地震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3):62-66. 被引量:10
-
7魏伶俐,聂曼影.我国档案信息容灾发展评述[J].数字与缩微影像,2011(1):7-9. 被引量:1
-
8崔振玲.现代档案管理容灾机制的建立策略[J].黑龙江档案,2011(6):43-43. 被引量:2
-
9吴娜.企业档案馆低投入容灾备份研究[J].机电兵船档案,2013(2):3-5. 被引量:1
-
10赵宁,刘凡栋,尼松涛.移动智能网容灾技术及部署策略研究[J].移动通信,2013,37(21):58-63. 被引量:3
-
1应惠芳,杨庆碧.谈谈图书馆图书的人为破坏及其对策[J].宜春师专学报,1995(3):64-66.
-
2小心博物馆里的假化石[J].少年大世界(小学4-6年级),2011(4):40-40.
-
3鸣弓.莫为"破坏"唱赞歌[J].咬文嚼字,2005,0(4):19-19.
-
4阳广元.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参与数字遗产保护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S1):26-28. 被引量:4
-
5杜欣.公益性数字文化体系建设问题研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5(9):83-85.
-
6王萍,黄新平,张楠雪.国外面向数字文化遗产馆藏服务的网络平台研——以Viewshare为例[J].北京档案,2014(11):37-39. 被引量:1
-
7顾犇.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方针[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3,12(1):40-44. 被引量:44
-
8欧洲数字文化遗产的收集、整合和保存国际研讨会[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4):76-76. 被引量:1
-
9张美芳,黄丽华,金彤.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档案,2010(4):20-21. 被引量:19
-
10徐进.图书馆应积极参与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J].新世纪图书馆,2010(6):48-50. 被引量: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