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7-59,共3页
同被引文献14
-
1徐蕊.富丽的人性,自由的灵魂——浅谈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1):102-104. 被引量:2
-
2朱寿桐.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本体的建构[J].鲁迅研究月刊,2006(4):12-17. 被引量:2
-
3谢有顺.对人心和智慧的警觉——论李静的写作,兼谈一种批评伦理[J].南方文坛,2006(5):11-18. 被引量:8
-
4朱寿桐.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本体形态[J].文艺研究,2006(9):55-64. 被引量:7
-
5黄健.京派文学批评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
6郭宏安.《读(批评生理学卜代译本序》,见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赵坚译、郭宏安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27页.
-
7《李长之书评》(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
8李长之.《论文艺批评家所需要之学识》,收入《李长之书评》(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
9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页.
-
10李健吾.《咀华二集·跋》,《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二级引证文献10
-
1谢有顺.如何批评,怎样说话?——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出路[J].文艺研究,2009(8):12-19. 被引量:23
-
2刘伟.寻找学院批评的灵魂[J].文艺评论,2010(4):41-44. 被引量:1
-
3李德清.文学批评已渐入“绝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3):26-27.
-
4王发奎.大众传媒、学院批评和公共话语空间生成[J].昆明学院学报,2013,35(4):130-132.
-
5罗小凤.本色批评的建构与践行——论张燕玲的文学批评[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3):57-63.
-
6徐汉晖.文学批评的自由立场与真实品格[J].湖北社会科学,2015(10):134-137.
-
7宋宝伟.史家视野与诗性言说:论罗振亚诗歌研究体系的建构意义[J].东吴学术,2019,0(6):23-29.
-
8杨光白.网络爱国主义主题音乐的内涵与外延[J].艺术评鉴,2020(12):171-173. 被引量:1
-
9万咪咪.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J].河池学院学报,2021,41(1):19-24.
-
10王慧莹.李健吾印象批评中的审美理想探微[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5):45-51.
-
1杜丽华.批评的境界:与作品的灵魂相遇[J].牡丹,2015,0(6X):18-20.
-
2汪成法.李健吾《咀华二集》出版时间质疑[J].博览群书,2005(10):50-53. 被引量:1
-
3林琳.精神的游历与印象的捕捉——浅析李健吾作家作品论[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3):14-17.
-
4金鑫.李健吾与理想文学批评的建构[J].华文文学,2014(3):67-71. 被引量:1
-
5于天池,李书.李长之和老舍(下)[J].文史知识,2015(5):84-90. 被引量:1
-
6江湖.你是人间四月天[J].大家健康,2007(12):62-63.
-
7魏东.被遗忘的《咀华二集》初版本[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6):168-174. 被引量:2
-
8顾海凇.贵州改革发展轨迹回望 为了远行[J].当代贵州,2014(2):14-17.
-
9蒯乐昊.共和国集体记忆中最美丽的人[J].南方人物周刊,2009(38):28-33.
-
10吴戈.试谈李健吾的现代派诗论[J].中国文学研究,1995(2):8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