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1-108,共8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二级参考文献24
-
1乔根锁.论藏民族传统文化与西藏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J].西藏研究,1999(2):84-91. 被引量:4
-
2郭克范.本世纪上半叶西藏政事的现代性分析[J].西藏研究,1999(4):38-47. 被引量:6
-
3陶长松.略论藏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演变[J].西藏研究,1998(1):75-80. 被引量:4
-
4潘建生.市场经济下藏族文化资源开发初探[J].西藏研究,1998(1):81-84. 被引量:2
-
5阴法唐.人民解放军在西藏的特殊作用[J].西藏研究,1991(3):5-15. 被引量:3
-
6索林.西藏现代化与主体素质的提高[J].西藏研究,1996(4):37-46. 被引量:2
-
7巴桑罗布.文化结构与社会的现代化[J].西藏研究,1996(4):54-59. 被引量:1
-
8许得存.近代以来格鲁派衰微的原因[J].西藏研究,2000(1):83-89. 被引量:1
-
9肖怀远.论民族传统文化的辩证扬弃[J].西藏研究,2001(3):49-53. 被引量:4
-
10张树华.思想瓦解——苏共失败的重要原因[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05(4):4-11. 被引量:8
共引文献133
-
1崔新元,卜春江.论开展文化安全教育[J].理论观察,2007(6):62-63.
-
2于靖.文化概念研究[J].哲学动态,1987(7):11-14. 被引量:10
-
3林坚.文化概念演变及文化学研究历程[J].文化学刊,2007(4):5-16. 被引量:34
-
4马迅.生活哲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J].哲学研究,2004(11):18-20. 被引量:16
-
5杨忠谦,李东平.后现代主义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J].科学中国人,2005(3):62-63.
-
6邵国秀.论图书馆在文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9(2):3-7.
-
7张盾.重新辨析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本意——评后现代理论对马克思“生产”概念的批判[J].哲学研究,2005(6):12-19. 被引量:11
-
8夏东民.唯物辩证法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哲学研究,2005(7):18-20. 被引量:6
-
9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J].哲学研究,2005(8):3-10. 被引量:34
-
10杨恕,王欢.春秋时期诸侯国是独立主权国家吗?——与叶自成先生商榷[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15(4):1-9.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26
-
1曾小华.什么是制度文化[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1(1):51-53. 被引量:12
-
2李承贵.传统文化价值的四个层次[J].中华文化论坛,1999(1):12-13. 被引量:9
-
3钟年.文化濡化及代沟[J].社会学研究,1993(1):78-83. 被引量:30
-
4张颖.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对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9):59-61. 被引量:5
-
5郑贤君.基本权利的宪法构成及其实证化[J].法学研究,2002,24(2):45-56. 被引量:49
-
6叶渭渠.日本杂种文化与现代化——与加藤周一对谈录[J].日本学刊,2001(1):116-125. 被引量:6
-
7郭湛,王文兵.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J].甘肃社会科学,2006(2):13-16. 被引量:9
-
8苏国勋.社会学与文化自觉——学习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一些体会[J].社会学研究,2006(2):1-12. 被引量:84
-
9张慧.中国文化应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7X):173-173. 被引量:3
-
10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周星,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159.
二级引证文献48
-
1纪丽萍.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J].江苏社会科学,2015(5):146-151. 被引量:11
-
2刘玉,田雨普.现阶段农村体育文化特点及工作重点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1):16-19. 被引量:15
-
3何兰萍,张雁.生活方式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及其路径原则[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80-381. 被引量:5
-
4苏绍会.安徽省贫困地区农民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4):42-45. 被引量:4
-
5任继跃.安徽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1):81-84.
-
6张良.农村文化的内涵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0(1):17-22. 被引量:9
-
7张良.实体性、规范性、信仰性:农村文化的三维性分析——基于湖北、安徽两省八县(区)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10(2):87-96. 被引量:41
-
8杨蕾,胡晴,张遥.大众传播的消极因素对中国当代文化塑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2):97-102. 被引量:5
-
9李晓新.经济制度转型视角下的宪法改革与完善[J].学术界,2010(12):24-30. 被引量:1
-
10陈楚洁,袁梦倩.文化传播与农村文化治理:问题与路径——基于江苏省J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1(3):87-96. 被引量:76
-
1吴艳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探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4):214-215.
-
2姚高学.传统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S2):13-16. 被引量:2
-
3胡德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文化建设[J].文化学刊,2015(4):163-165.
-
4如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J].新长征,2012(1):32-32. 被引量:1
-
5谢念亲,谢娟.论影响中国文化安全的主要因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39-42. 被引量:2
-
6罗成琰.百年文学与传统文化价值观[J].理论与创作,2005(6):4-7. 被引量:2
-
7孟航.文化实践与当代中国三个维度下的文化空间[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65-69. 被引量:3
-
8魏丽英.全球化对客家文化凝聚力的影响[J].客家研究辑刊,2007(1):36-41.
-
9朱燕燕.将传统文化价值观植入技校市场营销教学[J].教育界(综合教育),2015(6):75-75.
-
10熊英.学衡派文化观对现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借鉴[J].青年文学家,2013,0(9X):22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