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当代青年生命意义的困惑与应对
被引量:
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人不仅是个实体的存在,更是一个意义的存在。面对传统文化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不少青年人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产生了身心分离的碎片感、疲惫感、宿命感和孤独无助感。青年人要走出这种困境,就要超越自身的有限性,通过明确自己的人生目的,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注重自己的人生体验等创造性活动赋予生命以无限的意义。
作者
梅萍
林更茂
机构地区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
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3-76,共4页
China Youth Study
关键词
青年
生命的意义
人生目的
分类号
D432.6 [政治法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373
同被引文献
118
引证文献
23
二级引证文献
68
参考文献
10
1
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M].北京:三联书店,1994.80.
2
余林梁.
开展生命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3):107-111.
被引量:13
3
[意]孟德格查.续爱的教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145.
4
张云飞.
呼唤生命教育[J]
.社会,2003,23(3):1-1.
被引量:49
5
林治平.[A]..中南大学宗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M】.(台湾)宇宙光出版社,2000.71.
6
【德】威廉·赫舍尔.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46-47.
7
【德】威廉·赫舍尔.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52.
8
邓晓芒.灵之舞—论中西人格的差异性[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252-253.
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
10
[奥]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M].北京:三联书店,1991.84.
共引文献
373
1
张雪玉,李小勇.
中小学书法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初探[J]
.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21(9):31-33.
2
钱厚诚.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的三重向度与划界方法[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58-63.
被引量:1
3
黄一诚.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更高程度的解放[J]
.改革与战略,2007,23(8):136-139.
被引量:1
4
罗天强,李晓乐.
论消费者对技术的社会责任[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235-238.
被引量:3
5
周琦.
继承与超越——“和谐世界”思想探析[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2):202-204.
6
梅高火.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目前的困境与出路[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6(6):89-91.
7
尹金城,伍胜然.
环境保护中的差异探析[J]
.科技创新导报,2007,4(36).
8
何良安,罗秋立.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人类学研究——马克思唯物史观方法论形成及运用过程中的两次转变[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5):22-24.
9
易培强.
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商品拜物教问题再探——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启示[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7(2):91-96.
被引量:8
10
邹海贵.
和谐社会伦理:对革命道德教化理念的解构与超越——革命道德教化的现代性道德价值理念审理[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5):1-4.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118
1
许素玉.
儒家生命教育观探究[J]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21(2):272-282.
被引量:1
2
尹鸿,萧志伟.
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J]
.当代电影,2001(4):36-49.
被引量:116
3
胡艳蓓.
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育[J]
.青年探索,2001(5):25-29.
被引量:19
4
赵红.
新疆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索[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5):45-49.
被引量:12
5
赵维国.
论儒家文化对中国人文精神的贡献[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1(5):57-59.
被引量:4
6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教育研究,1997,18(9):3-8.
被引量:2860
7
孙立平.
“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
.社会学研究,1996(5):22-32.
被引量:387
8
郭宝华.
大学生轻生现象的分析及对策[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1):84-86.
被引量:20
9
张英杰,胡艳芳.
论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2004(7):39-40.
被引量:1
10
关云富.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0(31):48-48.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23
1
熊丹,徐秀慧.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
.法制与社会,2008(10):214-215.
被引量:2
2
唐锋.
论大学生生命尊严意识的培育[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83-85.
被引量:2
3
于洪超,唐锋.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幸福性原则[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21(6):91-94.
被引量:3
4
熊宗强,唐锋.
论大学生生命尊严意识的培育[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57-59.
5
涂晓艳,冯文全.
德育的使命:青少年的生命教育[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3):44-46.
被引量:5
6
林伟.
奥林匹克主义与当代中国青年[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27-30.
被引量:3
7
陈文豪.
当代大学生环境适应的主要矛盾[J]
.理论观察,2009(5):133-134.
8
董金权,颜小燕.
深度转型期大学生思想变化与高校德育调整[J]
.青年探索,2010(1):77-82.
被引量:9
9
何煊强.
浅谈高职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误区[J]
.科技创新导报,2011,8(8):184-184.
10
董金权.
德育实效性获得的社会制度突破[J]
.学术论坛,2011,34(4):60-63.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68
1
许令.
医卫类高职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研究——基于儒家生命教育思想的视角[J]
.作家天地,2019,0(17):40-41.
2
段腾枝.
高校排球公选课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应用研究——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J]
.体育视野,2023(18):62-64.
3
李玥,王玲,李显丽,何雨锟.
医学生死亡态度及生命意义感的追踪研究[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20(13):211-213.
4
许海元,胡夏娟.
中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启示[J]
.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0):934-935.
被引量:17
5
本刊编辑部.
2008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
.教育研究,2009,30(4):3-16.
被引量:3
6
陆开悟,唐柏林.
大学生生命情感异化的现状及成因探讨[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7):19-20.
被引量:3
7
朱勤琴.
浅谈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8):228-229.
被引量:1
8
杜永伟,崔秀文.
试析高校班干部的“官僚症”现象[J]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4):125-126.
被引量:2
9
朱春花.
和谐社会视阈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管窥[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5):76-79.
被引量:2
10
董金权,姚成.
择偶标准:二十五年的嬗变(1986—2010)——对6612则征婚广告的内容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11(2):73-78.
被引量:22
1
耳海燕.
人为什么这么累——《感觉身体被掏空? 这并非本时代独有》[J]
.新东方英语(中英文版),2016(11):1-1.
2
莫言.
我们的恐惧与希望[J]
.杂文选刊,2015,0(1):45-45.
3
莫言.
我们的恐惧与希望[J]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5,0(9):38-39.
4
石康(口述),雷晓宇(采访整理).
不需要奋斗的一代[J]
.中国企业家,2008(21):83-83.
5
毛志成,亮剑(摘).
社会性疲惫症[J]
.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09(2):33-33.
6
陈启文.
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16,0(9):4-5.
7
郑禹.
励志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
.中国高教研究,2008(3):72-74.
被引量:30
8
张功和.
论“本心”思想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融合[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0):394-396.
9
女巫.
戒不掉的女巫情结[J]
.人生与伴侣(智慧),2012(9):63-63.
10
秦亚红.
文殊本迹中的人文伦理内涵[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0(6):16-18.
被引量:1
中国青年研究
2006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