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被引量:95
The Current Protection Situ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utside China
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9-66,共8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同被引文献784
-
1杨耀源.文旅融合背景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J].社会科学家,2021,36(4):64-69. 被引量:44
-
2田磊,张宗斌,孙凤芝.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1(5):123-128. 被引量:47
-
3郭玉军,王岩.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沿革、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J].武大国际法评论,2020,0(1):71-97. 被引量:15
-
4郭新茹,陈天宇,唐月民.场景视域下大运河非遗生活性保护的策略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21(5):161-168. 被引量:26
-
5包秀艳.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实践研究——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为例[J].满族研究,2021(4):97-99. 被引量:1
-
6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J].民俗研究,2020,0(2):100-108. 被引量:11
-
7李永乐,张雷,陈远生.澳大利亚遗产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与改革,2007(3):128-130. 被引量:6
-
8王天祥,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与困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11-15. 被引量:32
-
9程晓君.属于全人类的“意大利模式”——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初探[J].魅力中国,2008(26):65-66. 被引量:5
-
10周嘉.“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以山东省新泰市大谭村“古事音乐”为释例[J].时代文学,2009(19):161-162. 被引量:3
引证文献95
-
1孙九霞.抽离与回归的交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之路[J].贵州社会科学,2023(8):91-98. 被引量:4
-
2王彩平.从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看中国传统武术的保护与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8,5(2):6-8. 被引量:5
-
3彭建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5(6):7-10. 被引量:11
-
4刘焱.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旅游教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4):107-111. 被引量:9
-
5李晓秋,齐爱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研究(四) 商业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异化”与“反异化”——以韩国“人类活的珍宝制度”设计为视角[J].电子知识产权,2007(7):38-40. 被引量:20
-
6蔡光龙.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定位[J].图书与情报,2007(2):21-22. 被引量:34
-
7杨艳,肖京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思考[J].法学杂志,2007,28(5):65-67. 被引量:18
-
8彭冬梅,刘肖健,孙守迁.信息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理论[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8(1):117-123. 被引量:68
-
9李刚.浅议农业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4):46-49. 被引量:20
-
10刘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两个正义原则考量[J].求索,2008(1):156-158.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846
-
1徐薇娜,王相生.人口较少民族传统图形的数字化建设初探——以赫哲族为例[J].中国文艺家,2020,0(4):64-64. 被引量:1
-
2周奇美,陈颖琪,李志勇.表演融合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1,42(1):37-44.
-
3鲍青青,钟泓,谭燕瑜,王亚娟.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文化景观基因特征——以广西龙胜龙脊梯田为例[J].社会科学家,2021,36(10):74-79. 被引量:19
-
4刘旭宏,李博嘉,毕凡舒,张扬,罗欣然,王雪,黄晨洋,彭建章,刘奕琳,汤擘,叶婉芝,赵灿文.中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空间分布数据集[J].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2024,8(2):203-209.
-
5王经绫.责任、边界与矛盾:政府支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青海民族研究,2022,33(3):116-123. 被引量:9
-
6苏芳荔,李世豪.基于PMC指数模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23,41(11):151-161. 被引量:7
-
7刘学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急保护策略探究——以湖南省西部地区白族文化遗产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5):54-55.
-
8聂宇,陈青,胡崇强.民族村寨文化旅游解说的文化体现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2(7):55-57.
-
9林英.广西和国内其他地方的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品牌建设经验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0(4):36-37.
-
10祁丽艳,杨康,许从宝,魏书祥.基因图谱视角下的海防传统聚落信仰空间解析[J].建筑学报,2024(S01):80-85.
-
1李献凯,叶威,宁小花.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经验对于彩调之借鉴[J].衡水学院学报,2008,10(3):70-73. 被引量:3
-
2于玲.综艺晚会的创新尝试[J].电视研究,1996(8):58-59.
-
3廖继红.后奥运时代的媒体报道[J].青年记者,2008(32):45-46.
-
4付瀛莹.关于美术馆藏品登录制度的讨论[J].中国美术馆,2016,0(4):35-41.
-
5孙远芳.从汶川地震灾后档案重建工作看档案安全管理[J].兰台世界(中旬),2013(4):78-79.
-
6张敏.揭秘“快乐”[J].大众心理学,2008(4):23-24.
-
7《四川省档案文献遗产申评办法》解读[J].四川档案,2015(5):8-9. 被引量:1
-
8彭朝丞.通讯:长足进步 更具特色[J].新闻战线,1996(7):6-7.
-
9何伟江.用心走基层[J].声屏世界,2013(5):23-23.
-
10冉瑞成.“三招”写好“时评”[J].记者摇篮,2006(6):72-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