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5-58,共4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共引文献36
-
1徐畅.唐代京畿地区民众生计的多样化——以樵采渔猎生计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20(1).
-
2王昊.论唐前期华北平原蚕桑丝织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唐史论丛,2021(1):153-171.
-
3赵庸.《广韵》俗字所生假性异读札记四则[J].励耘语言学刊,2021(1):29-36. 被引量:1
-
4李修松.两汉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J].农业考古,1999(1):78-85. 被引量:4
-
5郭世玉.淮海地区牛耕画像石与汉代耦犁二牛三人问题的探讨[J].农业考古,2004(3):190-192. 被引量:4
-
6葛剑雄,华林甫.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J].历史研究,2002(3):145-165. 被引量:49
-
7刘兴林.汉代农业考古的发现和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2):11-19. 被引量:16
-
8杨雪云,陈金凤.唐代江西粮食生产与贸易述论[J].农业考古,2005(3):168-175. 被引量:3
-
9胡安徽.唐代稻作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稻米,2006,12(1):56-59.
-
10胡安徽.唐代稻作研究述略(1980-2004)[J].农业考古,2006(1):56-60.
同被引文献22
-
1张锴生.中国最早的稻作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J].中原文物,2000(2):16-21. 被引量:7
-
2邹逸麟.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和环境制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7(3):222-231. 被引量:40
-
3李亚东,宋豫秦,雷兴山,韩建业.试论豫东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与古农业形态[J].中原文物,1996(4):41-43. 被引量:3
-
4刘啸.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库鸿隙陂[J].史学月刊,1983(2):45-50. 被引量:3
-
5程民生.论两汉时期的河南经济[J].中州学刊,2005(1):147-152. 被引量:3
-
6蓝勇.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16(1):4-15. 被引量:71
-
7卫斯.我国汉唐时期西域栽培水稻疏议[J].农业考古,2005(1):230-235. 被引量:10
-
8唐耕耦.《敦煌净土寺六件诸色人破历算会稿缀合》,《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59—284页.
-
9齐陈骏.<敦煌沿革与人口(续)》,《敦煌学辑刊》第2集,第59-72页.
-
10张泽咸.《试论汉唐间的水稻生产》[J].文史,.
二级引证文献6
-
1苏金花.唐五代敦煌的粮食作物结构及其变化[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2):57-65. 被引量:5
-
2高天霞.从敦煌写本《俗务要名林》看唐代敦煌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种植[J].农业考古,2017,0(3):36-40. 被引量:6
-
3郝二旭.唐五代敦煌柴草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敦煌学辑刊,2017(3):9-21. 被引量:1
-
4张清改.唐代信阳茶的兴起与古茶路考[J].茶叶通讯,2019,46(2):234-238. 被引量:4
-
5闫廷亮.明清时期河西水稻种植考略[J].河西学院学报,2020,36(3):32-36. 被引量:1
-
6陆离.从两件敦煌藏文文书看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地区的贡物[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4):28-37.
-
1李红军,徐其东.粮食主产区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调查与分析——以黄淮地区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1):70-72. 被引量:1
-
2近期小麦市场收购价格上涨原因分析[J].农产品市场,2001(29).
-
3吴缘.2004年我国玉米市场价格将上涨[J].农村百事通,2004,0(5):11-11.
-
4全国夏粮再获好收成种植业发展势头良好[J].农产品市场,2013(28):30-30.
-
5陈麦价格稳中有涨 新麦价格继续走强[J].中国粮食经济,2008(7):32-32.
-
6李红军.黄淮地区农业专业化发展现状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5):64-66. 被引量:2
-
7徐其东.传统农区农地流转的问题与政策建议——以豫东黄淮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11):18-19. 被引量:1
-
8关内玉米市场价格缘何出现全面上涨[J].饲料博览,2006(4):39-39.
-
9刘金荣.黄淮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以遂平县G村为例[J].农机化研究,2012,34(10):12-15. 被引量:2
-
10国家防总、水利部安排部署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工作[J].中国水利,20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