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6-70,共45页
Studies 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同被引文献16
-
1杜景华.黛钗性格与道德评估[J].红楼梦学刊,1992(4):153-179. 被引量:7
-
2赵莉.折翅鸟之歌——简爱与林黛玉比较谈[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12):73-78. 被引量:6
-
3王桢.英国女性文学的两座丰碑——《简·爱》与《呼啸山庄》比较研究之一[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4):116-120. 被引量:13
-
4谢晓河.小说人物的认知[J].外国语,2005,28(6):71-76. 被引量:5
-
5曹立波.《红楼梦》立体式网状结构模型的构建[J].红楼梦学刊,2007(2):267-284. 被引量:9
-
6Maitre,Doreen.Literature and Possible Worlds,1983.
-
7曹立波.《红楼梦》版本修订中的优化倾向——以“十二钗”为观察对象[J].红楼梦学刊,2011(1):82-95. 被引量:5
-
8李鹏飞.试论古代小说中的“功能性物象”[J].文学遗产,2011(5):119-128. 被引量:35
-
9周梦.从服饰看薛宝钗的内心世界——以《红楼梦》前八十回为例[J].明清小说研究,2015(2):26-35. 被引量:8
-
10梅斌.略论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J].学术交流,2001(6):135-138. 被引量:3
-
1赵捷.创作中的感觉与理性初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87(4):55-62.
-
2傅葆良.细微处也见精妙——读鲁迅先生小说《药》[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6(7):53-54.
-
3李阳海.画出心湖上的层层涟漪——谈心理描写的表现形式[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3(10):14-16.
-
4杨保春.《文赋》之为文用心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15(4):27-28.
-
5晓苏.小说创作与艺术想象[J].小说评论,2008(6):152-155. 被引量:1
-
6魏洪泉.心理隐笔描写刍议[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2(4):95-97.
-
7吴建民.妙悟论[J].中州学刊,1996(5):103-106. 被引量:3
-
8刘忠诚.如果你尖叫[J].红岩,2000(2):41-55.
-
9陈富强.汉代女子林梅[J].青海湖,2000(3):28-30.
-
10包毅国.牌坊[J].红岩,2000(3):155-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