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8-18,共1页
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44
-
1张世明,虞亚明,马健,蒋麟,梁翼.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与诊断研究[J].体育科学,1998,18(6):59-63. 被引量:100
-
2杨树基.中药饮剂对恢复疲劳及提高运动成绩的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19(1):80-82. 被引量:30
-
3刘玉倩,赵斌.中医药对运动性疲劳恢复作用的研究现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14(3):72-75. 被引量:5
-
4薛梅,杨文建,胡秋辉.香菇风味物质形成过程的研究进展(综述)[J].食药用菌,2013,21(6):349-353. 被引量:20
-
5孙革,潮芳.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方法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1078-1080. 被引量:22
-
6金其贯,冯美云.谷氨酰胺对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1):34-37. 被引量:18
-
7熊正英,战旗.谷氨酰胺与运动能力的研究进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4):30-32. 被引量:13
-
8冯炜权.某些氨基酸的代谢特点和运动营养——运动生物化学动态之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3):353-356. 被引量:37
-
9李亮,曹建民,赵宁宁,巫苗苗,范红松,吴丽霞.补充谷氨酰胺对持续性运动后血浆谷氨酰胺浓度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3):352-353. 被引量:2
-
10殷惠,葛新发,李昭波,徐培.霸王七、绞股兰、阿胶等多味中草药配伍抗疲劳效果的实验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5,14(3):138-140. 被引量:30
-
1刘一民,王武斌.略论体育跨学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28(3):15-18. 被引量:3
-
2李峰.长期运动对提高大学生有氧耐力的影响[J].群文天地(下半月),2010(10):240-241.
-
3张艳,王英霞.合理的运动营养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恢复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146-147. 被引量:5
-
4姚鑫,俞晓明.对运动训练中能量物质恢复过程的探讨[J].贵州体育科技,1998(2):24-26.
-
5陈刚毅,杨小英.谈无线电测向运动的心理训练[J].体育科技,1993,14(1):32-33.
-
6吴晓霞,赵遇琦.有氧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课外阅读(中),2013(6):64-65.
-
7杨世勇.亟需建立体育科研方法论——关于建立体育科研方法论学科体系的构想[J].体育科学,1989,10(1):88-89. 被引量:1
-
8弗雷德里克.C.哈克曼,罗伯特.H.索耶,大卫.甘地,陈艳秋.划船运动员的饮食[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7,21(1):93-96.
-
9体育文摘[J].中国学校体育,1994,13(6):75-77.
-
10韦波.浅谈乒乓球训练中的恢复[J].体育科技,1999,20(1):10-11.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