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燃油掺水技术的新进展
被引量: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燃油掺水技术的新进展贺占博(天津大学化学系,300072)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有人掺水使用燃油。近二十多年来,燃油掺水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已出现了一些中文综述[1~3]。燃油掺水技术的应用不仅在于节能,更重要的在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因而引起了全世...
作者
贺占博
机构地区
天津大学化学系
出处
《化学世界》
CAS
CSCD
1995年第1期6-8,共3页
Chemical World
基金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燃油
掺水技术
分解水
乳状液
分类号
TE624.8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加工工程]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30
同被引文献
71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70
参考文献
8
1
李如生.
非平衡化学反应的热力学[J]
.物理化学学报,1993,9(3):424-432.
被引量:7
2
贺占博.
化学振荡的应用[J]
.化学工业与工程,1992,9(4):29-32.
被引量:9
3
吴绍情.
乳化燃料油[J]
.化学通报,1989(3):17-20.
被引量:18
4
罗列凡.燃油掺水技术[J]自然杂志,1984(09).
5
朱秀昌.光解木制氢研究的新进展[J]自然杂志,1983(06).
6
恽魁宏等.高等有机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7
李如生.非平衡态热力学和耗散结构[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8
傅维标,卫景彬.燃烧物理学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1984.
二级参考文献
9
1
李小平,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1年,12卷,1256页
2
Chu X,J Chem Phys,1990年,93卷,613页
3
李如生,Chin J Chem,1989年,4期,304页
4
李如生,J Chem Phys,1989年,90卷,899页
5
Mou C Y,J Chem Phys,1986年,84卷,7011页
6
李如生,非平衡态热力学和耗散结构,1986年
7
李如生,物理学报,1985年,34卷,956页
8
Luo J L,Physik B,1984年,56卷,165页
9
吴绍情.W/O型油—水乳化体系的稳定性[J]云南化工,1987(02).
共引文献
30
1
于鸿莉,唐蓉华.
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人才测评技术[J]
.科技广场,2002(12):33-33.
被引量:5
2
卢贵忠,王清元,余继文,赵玉清,潘和柱.
引导喷射燃烧改善单缸柴油机性能的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4,20(4):92-94.
被引量:7
3
吴炜,权立.
新疆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发展趋势[J]
.中国棉花加工,2005(3):41-41.
4
贺占博.
设计振荡反应的简易方法─分解-耦合法[J]
.化学工业与工程,1995,12(2):22-26.
被引量:7
5
黄德胜,金慧芬,肖衍繁.
微乳液的制备及其过热极限的测定[J]
.化学工业与工程,2006,23(6):516-519.
被引量:2
6
朱灵峰.
农用乳化柴油的研究与实践[J]
.节能,1996,15(6):29-32.
被引量:3
7
张宏,夏艳东,刘玉环.
煤焦油乳化技术及其燃烧效果的研究[J]
.洁净煤技术,2007,13(5):46-48.
被引量:3
8
戴乐蓉,龙飞.
柴油乳状液与微乳液的制备及节能效果研究[J]
.应用化学,1997,14(2):8-12.
被引量:17
9
朱灵峰,徐翠莲,吴生林,王彩霞,刘全峰.
CZF-A型乳化柴油的试验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5(3):48-51.
被引量:10
10
吴生林,朱灵峰,徐翠莲.
乳化油节能理论与实践[J]
.辽宁化工,1997,26(5):249-252.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71
1
李如生.
非平衡化学反应的热力学[J]
.物理化学学报,1993,9(3):424-432.
被引量:7
2
孔庆成.
两种轻油水蒸汽转化催化剂的比较[J]
.炼油设计,1994,24(1):19-22.
被引量:3
3
肖文安.
制备和燃用甲醇-柴油微乳化燃料的研究[J]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1994,18(3):330-335.
被引量:5
4
李兴福,蔺恩惠,肖泰,郭跃华.
掺水汽油微乳状液的生成和应用[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0(1):51-57.
被引量:18
5
贺占博.
设计振荡反应的简易方法─分解-耦合法[J]
.化学工业与工程,1995,12(2):22-26.
被引量:7
6
朱步瑶 赵振国.界面化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7
李干佐 杨伟华 等.醇对微乳状液形成的影响[J].石油学报,1983,4(47):63-72.
8
刘程.表面活性剂应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8-9.
9
贺占博.-[J].化学世界,1997,38(3):161-161.
10
王方(译).火焰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
引证文献
11
1
赵小军,尹长春.
重质燃料油掺水的研究[J]
.化学工业与工程,1996,13(2):35-38.
被引量:1
2
金春华,蔡国庆,王小明.
燃油掺水技术在铬盐焙烧工序中应用的研究[J]
.无机盐工业,1997,11(1):32-33.
3
戴乐蓉,龙飞.
柴油乳状液与微乳液的制备及节能效果研究[J]
.应用化学,1997,14(2):8-12.
被引量:17
4
贺占博.
燃料掺水燃烧研究的新进展[J]
.化学进展,1997,9(2):192-200.
被引量:13
5
贺占博.
理想燃烧[J]
.大学化学,1998,13(1):25-27.
被引量:2
6
范绮莲.
微乳液的应用简介[J]
.广东化工,1998,25(2):51-52.
被引量:3
7
贺占博,张凤才.
乳化燃油火焰温度测定的简易方法[J]
.化学工业与工程,1999,16(3):169-171.
被引量:1
8
陈登龙,丁以钿,林建生.
乳化柴油的研究[J]
.化工科技,2002,10(1):15-18.
被引量:14
9
吕锋锋,李干佐,水玲玲,刘杰,郑立强.
微乳化燃油的研究进展[J]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2,3(11):21-23.
被引量:7
10
潘美贞,杨小勇.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乳化柴油性能的影响[J]
.茂名学院学报,2003,13(3):18-21.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70
1
李善建,李谦定,董江涛.
一种环保型重油乳化剂的合成[J]
.石化技术与应用,2008,26(1):10-12.
被引量:1
2
王立英,李春虎,冯丽娟,侯影飞,于英民.
棕榈油-甲醇-柴油微乳液的制备研究[J]
.现代化工,2008,28(S2):54-57.
被引量:5
3
陈安胜.
N,N′-乙撑双[N(乙磺酸钠)-十二酰胺]的合成与原油乳化性能研究[J]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40(3):7-9.
被引量:1
4
王立英,李春虎,侯影飞,于英民,冯丽娟.
低温煤焦油/甲醇为基料的微乳化燃料的制备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S1):396-400.
被引量:2
5
王延平,赵德智,王雷,岳坤霞,高鹏,王峰.
柴油微乳液的配制与应用[J]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4,24(3):14-17.
被引量:16
6
李兵,王正,刘蔚.
乳化柴油的应用研究[J]
.内燃机,2004,20(5):40-42.
被引量:2
7
覃川,傅维标.
表面催化重整反应对热棒点燃预混气影响的理论分析[J]
.燃烧科学与技术,2001,7(4):279-282.
8
夏刚.
燃用乳化重油在6300ZC柴油机的试验[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18(1):110-113.
被引量:6
9
田建文,张小林,赵磊,陶影,漆剑.
复配乳化剂制备乳化柴油的研究[J]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5,27(2):77-79.
被引量:25
10
刘晓艳,马春曦,楚伟华,李清波,段吉国.
水包油型油水乳液的制备[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5,29(3):102-103.
被引量:31
1
河南研制成功“纳米级燃油掺水技术”[J]
.科技与企业,2005(4):68-68.
2
王文驭,李林祥,程天阁.
泵上掺水技术在孤东油田稠油开采中的试验和应用[J]
.特种油气藏,2000,7(4):39-42.
被引量:5
3
常方瑞,黄煦.
空心杆掺水技术在孤东油田的应用[J]
.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21(6):91-92.
被引量:2
4
马占军.
高凝油井井下掺水技术研究与应用[J]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25(S1):105-106.
被引量:1
5
孟宪超,闫玉杰,郭丹丹.
延长稠油井生产周期的措施及效果分析[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34(12):111-111.
6
新型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技术[J]
.光学精密机械,2007(4):4-4.
7
人造树叶可用于生产廉价环保能源[J]
.中国科技财富,2014(8):96-96.
8
刘智军,吴永焕.
稠油热采掺污水不加热集输技术研究应用[J]
.石油地质与工程,2008,22(6):124-125.
被引量:3
9
顾约伦.
利用核能分解水中的氢气[J]
.高桥石化,2005,20(2):56-56.
10
李国强,于涛,邹志刚.
P-N半导体复合型光电极分解水的原理及应用[J]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6,12(11):4-4.
化学世界
1995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