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新种质资源—单基因品系在南昌生态试验效果
出处
《大麦科学》
1995年第2期10-11,共2页
Barley Science
-
1郑长林,叶润生,程雪华.1999年福建省水稻新品种(组合)生态试验研究[J].福建稻麦科技,2000,18(1):19-20.
-
2刘淑贞,曹广才,吴东兵.冬型小麦品种开花后的前条件对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89,4(S1):97-102. 被引量:4
-
3兰波,杨迎青,常冬冬,徐沛东,李湘民.基于丽江新团黑谷的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5,34(1):28-32. 被引量:8
-
4杨小林,张舒,吕亮,常向前,喻大昭.基于中国鉴别品种及单基因品系的湖北省稻瘟病菌的致病型分布[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1):2779-2781. 被引量:4
-
5贺微仙.中国高粱高蛋白质资源的研究[J].作物品种资源,1996(2):24-26. 被引量:1
-
6白力.水稻新品种区域生态试验丰产性稳产性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3(11):69-71. 被引量:2
-
7陈大洲,熊焕金,刘兰英.两用不育系T_(984S)选育初报[J].江西农业科技,1993(1):6-8. 被引量:1
-
8李永庚,于振文,梁晓芳,赵俊晔,余松烈.山东省强筋小麦种植区划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1,33(5):3-9. 被引量:17
-
9叶润生,郑长林,郑旋,李宇.福建省早籼食用优质稻品种(组合)生态试验结果分析[J].福建稻麦科技,2001,19(1):10-12. 被引量:1
-
10曹广才,吴东兵.海拔对我国北方旱农地区玉米生育天数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5,13(4):92-98. 被引量: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