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相关指标的预测与分析
被引量:4
出处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07S期52-55,共4页
Statistics & Decision
同被引文献42
-
1高清海,余潇枫.“类哲学”与人的现代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9(1):70-79. 被引量:70
-
2史晋川.浙江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1999(3):14-18. 被引量:36
-
3孙立平.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J].青年研究,1985(4):15-19. 被引量:6
-
4樊富珉.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心理适应[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1(4):45-50. 被引量:56
-
5王正中.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关系的哲学思考[J].理论学刊,2003(1):37-39. 被引量:10
-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分析[J].决策与信息,2005(8):4-4. 被引量:9
-
7蔡国田,张雷.西藏能源利用现状及发展探讨[J].中国能源,2006,28(1):38-42. 被引量:14
-
8蔡国田,张雷.中国能源保障基本形势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5):57-66. 被引量:24
-
9[英]安东尼·吉登斯著 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
10Ulrich Beck. World Risk Society [ M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9:135 - 148.
引证文献4
-
1曾永泉,夏玉珍.转型期社会风险预警与干预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8(4):186-189. 被引量:5
-
2任东明,张庆分.我国藏东南水能资源的开发潜力与作用分析[J].中国能源,2010,32(12):10-13. 被引量:9
-
3唐元超,王利春,黄书朋,李国冰.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我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优化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25(2):89-93. 被引量:3
-
4李想,李春新,屈瑶.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演进的基本特征探析[J].河西学院学报,2025,41(4):1-12.
二级引证文献17
-
1王献玲.耗散结构理论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策略探究[J].高考,2023(24):168-170.
-
2孙华蓉,王晓龙.制药工业水污染物环境风险预警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S2):139-142. 被引量:2
-
3夏玉珍,何蓉.社会中介机构的腐败风险问题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40-43. 被引量:1
-
4刘慧君,李树茁.性别失衡背景下的社会风险放大及其治理——基于群体性事件的案例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5):152-160. 被引量:25
-
5张劲松.民族关系监测预警的实践策略和保障机制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30(4):25-30. 被引量:5
-
6任东明,张庆分.藏东南水电基地电力外送市场初探[J].中国能源,2011,33(2):21-25. 被引量:1
-
7任东明,张庆分.藏东南水电能源基地开发面临的重大问题[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1,27(3):3-7. 被引量:9
-
8葛璟,李雯.风险社会与风险治理——基于全球化视角分析[J].学理论,2011(35):126-127.
-
9刘鹏.中印在跨界河流上的利益诉求与相互依赖--以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为例[J].南亚研究,2013(4):33-46. 被引量:12
-
10赵卫,沈渭寿,李海东.西藏地区水电开发的低碳效益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6,31(8):1388-1398. 被引量:6
-
1低碳经济缘何成为热点?[J].江苏氯碱,2010(2):23-24.
-
2于运强,杨建设,赵清波.“新型工业化”与高新区建设[J].创新科技,2003(12):29-29.
-
3梁昊光,魏书华.重视提升开发区的经济增长质量的思考[J].中国质量,2007(3):36-37.
-
4张守一,王斌.1996—2010年我国外贸增长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太平洋学报,1997,5(1):56-62.
-
5赵新川.新兴产业推动世界经济[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0,16(9):20-21.
-
6李京文.21世纪中国经济长期预测(2000~2050年)[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0(3):4-7. 被引量:13
-
7李京文.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预测(1996—2050)[J].中外管理导报,1997(3):8-10. 被引量:4
-
8佟巍.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运用统计信息对经济进行预测[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5):29-29.
-
9谭文.论中国经济转型与世界经济的相互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5(2Z).
-
10孙可娜.略论经济增长要素的转换与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J].理论与现代化,2002(2):19-21.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