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高产小麦最适宜的行距
被引量: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高产小麦最适宜的行距马威,钱健康,李华,姜秀芳(河南省周口地区农科所466000)自60年代以来,在小麦生产上一直采用20厘米左右的行距,小麦产量已由低产上升到中高产水平。目前高产麦田普遍存在着田间郁蔽,通风透光条件不良的问题,不但影响小麦的个体健...
作者
马威
钱健康
李华
姜秀芳
机构地区
河南省周口地区农科所
出处
《作物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7-27,共1页
Crops
关键词
小麦
栽培
行距
分类号
S512.104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70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125
同被引文献
70
1
吴玉娥,薛香,郜庆炉,段爱旺,杨文平.
行距对超高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4,24(3):84-86.
被引量:40
2
欧阳西荣.
播种方式与耕作方式对小麦群体结构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1993,13(1):41-43.
被引量:8
3
任明全,徐向阳.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1993,8(3):28-32.
被引量:15
4
张保军,由海霞,海江波.
种植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2002,48(4):1-2.
被引量:27
5
谷谒白,张云文,宋建农.
“层流型”分草曲面用于覆盖免耕播种机的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1994,25(1):46-51.
被引量:21
6
曾浙荣,赵双宁,台建祥,李培,李青,付勤,高世菊,曹梅林.
北京地区高产小麦冠层形成和结构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1994,27(3):30-37.
被引量:22
7
马永安,孙全德,陈冬梅,刘保华,曹江,罗河月.
栽培因素对冬小麦新品种邯6172产量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2005,9(3):88-91.
被引量:7
8
郭天财,朱云集,沈天民,马冬云,王晨阳.
重穗型小麦品种窄行密植公顷产量超10 t配套栽培技术探讨[J]
.河南农业科学,2006,35(3):25-28.
被引量:23
9
张胜爱,郝秀钗,崔爱珍,秦青春,李瑞奇.
冬小麦不同种植形式对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3):146-149.
被引量:6
10
张全国,马瑞昆,贾秀领,张丽华,杨利华.
种植密度和样式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2006,10(2):11-15.
被引量:24
引证文献
11
1
吴玉娥,薛香,郜庆炉,段爱旺,杨文平.
行距对超高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4,24(3):84-86.
被引量:40
2
赵秉强.
冬小麦品种──行距──群体──产量相关规律的研究[J]
.耕作与栽培,1996,16(6):9-10.
被引量:1
3
吴红丹,李洪文,梅峰,毛宁,王树东.
一沟双行小麦施肥播种单体的设计与试验[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12(2):50-53.
被引量:8
4
薛盈文,于立河,郭伟.
行距与肥密配置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8,28(5):873-876.
被引量:18
5
唐进,林昌明,吉剑,陈兴惠.
不同机播行距与氮肥运筹方式对超高产小麦产量的影响[J]
.作物研究,2013,27(5):431-433.
被引量:1
6
赵虹,杨兆生,闫素红,王俊娟,陈长海,梁文科,戚廷香.
播种方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00,15(2):100-105.
被引量:26
7
郭明明,赵广才,郭文善,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王美,亓振,王雨,刘孝成,任立凯,李强,孙中伟,王康君.
施氮量和行距对冬小麦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核农学报,2016,30(4):805-812.
被引量:24
8
冯永祥,杨恒山,李志刚,邢界和,姚静丽.
行向、行距对小麦田间光照及产量的影响[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0,10(1):21-24.
被引量:7
9
黄峰,吕永军,韩玉林,邹少奎,王丽娜,唐建卫,李楠楠,张倩,李顺成,杨光宇.
宽窄行种植对周麦27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种业,2018(10):60-62.
被引量:5
10
李娟茹,张广辉,宋小颖,张辉,刘鑫翠,李辉利,邰风雷,常苑苑,刘强.
播种形式对冀中南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冬小麦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2020,24(2):22-26.
二级引证文献
125
1
张双利,王晨阳,胡吉帮,郭天财,朱云集,梅兹君.
行距配置对高产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淀粉和蛋白质积累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10,30(4):704-709.
被引量:9
2
王洋,齐晓宁,柏会子.
生态环境对作物光合作用和光能利用影响的研究进展[J]
.土壤与作物,2012,1(3):129-134.
被引量:17
3
李洁,赵立新,毕建杰,丁筱玲,朱鹏飞.
小麦双线精播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S1):134-140.
被引量:16
4
吴玉娥,薛香,郜庆炉,段爱旺,杨文平.
行距对超高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4,24(3):84-86.
被引量:40
5
郭静,黄义德,段素梅,刘领,朱小茜.
小麦群体质量栽培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2):320-321.
被引量:9
6
孙向辉,邵运辉,任中信,郑飞.
起垄栽培对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生理特性及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05,20(3):70-73.
被引量:14
7
马永安,孙全德,陈冬梅,刘保华,曹江,罗河月.
栽培因素对冬小麦新品种邯6172产量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2005,9(3):88-91.
被引量:7
8
朱统泉,赵立尚,贺建锋,李栋业,苗任重.
不同行距对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调节效应[J]
.陕西农业科学,2006,52(4):8-10.
被引量:43
9
李淦,胡铁柱,王新李,李小利,牛战磊.
行距配比和播期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34(4):20-22.
被引量:17
10
张东旭,董琦,高志强,宋长水.
不同行距配置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379-5379.
被引量:25
1
税红霞,王秀全,何丹,张华,卢庭启,蒋晓芳.
Effect of Row Spac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of Miandan No.12[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4,15(3):379-380.
2
金基隆,马淑珍,张述和.
甜菜45cm行距种植方式的研究[J]
.中国甜菜,1989(3):19-23.
被引量:1
3
Devi,C,邹宗兰.
行距和氮肥对早熟甘蔗品种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J]
.四川甘蔗,1991(2):52-55.
4
刘修明.
转基因高产小麦906栽培技术[J]
.专业户,1999(10):15-15.
5
辛举文.
高产小麦新品系[J]
.农业科技通讯,2002(10):39-40.
6
牟秋焕,王超,钱兆国,王瑞霞,米勇.
小麦新品种泰山28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42-42.
7
李晓亮.
高产小麦新品种——烟886059[J]
.作物品种资源,1997(1):53-54.
8
曹承富.
淮北地区高产小麦的施肥技术[J]
.农林科学实验,1991(8):12-13.
9
闫晓艳,刘凯,李立波.
窄行密植条件下大豆合理行距与密度的研究[J]
.耕作与栽培,2000,20(1):13-16.
被引量:16
10
G.A.Maddonni,向平,等.
种植密度、行距和杂交种对玉米株冠结构和光线衰减的影响[J]
.国外作物育种,2002,21(5):39-40.
作物杂志
1994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