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4-98,共5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参考文献4
                                
                                
                                    
                                        - 
                                                1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1卷[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73页.                                                                                    
- 
                                                2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M].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61页.                                                                                    
- 
                                                3.《辞海》(下)[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8、4697页.                                                                                    
- 
                                                4[美]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200页.                                                                                    
 
                             
                         
                                                                
                            
                                
                                    
共引文献23
                                
                                
                                    
                                        - 
                                                1汪正龙.“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一段问题史[J].文艺理论研究,2002(5):2-10.                                                                                            被引量:5
                                        
- 
                                                2徐岱.论当代中国诗学的话语空间[J].文学评论,2000(6):5-16.                                                                                            被引量:6
                                        
- 
                                                3朱志荣.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2(2):58-63.                                                                                            被引量:2
                                        
- 
                                                4邓军海.对中西比较美学的几点反思[J].文艺理论研究,2005(4):48-58.                                                                                            被引量:6
                                        
- 
                                                5贺仲明.论广阔的现实主义[J].文艺争鸣,2006(6):44-46.                                                                                            被引量:3
                                        
- 
                                                6徐德明.《骆驼祥子》和现实主义批评框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3):93-108.                                                                                            被引量:9
                                        
- 
                                                7常修泽.中国发展模式论纲[J].生产力研究,2008(1):1-10.                                                                                            被引量:18
                                        
- 
                                                8周宪.文学理论、理论与后理论[J].文学评论,2008(5):82-87.                                                                                            被引量:60
                                        
- 
                                                9李锐.道精、道一与道德、道说——试论理解《老子》之“道”的另一种角度[J].人文杂志,2009(5):59-67.                                                                                            被引量:3
                                        
- 
                                                10刘欣.韦勒克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6):44-49.                                                                                            被引量:2
                                        
 
                             
                         
                                            
                                            
                                            
                 
                
                    
                        
                            
                                    - 
                                            1穆艳秋.帕拉纽克早期小说中的存在主义解析[J].山花(下半月),2010(6):132-133.                                                                            
- 
                                            2邹孝听.拾肆与十四[J].现代苏州,2016,0(3):66-67.                                                                            
- 
                                            3许静.信息化如何促进企业文化的构建[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6):250-250.                                                                            
- 
                                            4陈静美.融合:并购整合之道[J].首席财务官,2008(5):66-67.                                                                            
- 
                                            5温芹.浅谈如何做好当前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J].南方论刊,2008(6):73-73.                                                                            
- 
                                            6杨蓉.浅谈企业改制后的文化重塑和融合[J].东方企业文化,2014(5S):112-112.                                                                            
- 
                                            7朱丽,梁瑞丽.文化碰撞出的价值[J].东方企业文化,2008(8):19-21.                                                                            
- 
                                            8常丽洁.试论旧体诗写作对现代作家文风的影响[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2(1):103-105.                                                                            
- 
                                            9奚志英.论於梨华和严歌苓小说中的中国叙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9):202-203.                                                                            
- 
                                            10托马斯·温茨洛瓦,刘文飞(译).民族诗人和世界公民[J].延河,2013(7):95-99.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