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指出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节能和环保的需要,介绍了可再生能源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包括太阳能、自然风、地道风、地下水、地热、海洋能以及生物质能。并指出应结合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暖通空调新技术。
参考文献15
-
1赵朝晖,吴会军,朱冬生.可再生能源在空调制冷中的应用[J].制冷,2003,22(4):40-42. 被引量:10
-
2孟华,龙惟定.太阳能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J].可再生能源,2003,21(4):41-42. 被引量:20
-
3马荣生,孙志高.地热资源及其在热泵供热中的应用[J].节能与环保,2003(7):25-27. 被引量:11
-
4谢应明,文远高.吸收式太阳能空调技术的新进展与新构想[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3,22(4):30-33. 被引量:29
-
5陈东,谢继红,李满峰.以海水为冷热源的城市集中冷暖工程分析[J].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18(2):53-56. 被引量:9
-
6李永安,戎卫国,牟灵泉.基于地道风的空气源热泵性能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3,25(1):56-57. 被引量:18
-
7康艳兵,马志永.建筑节能领域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J].中国能源,2002,24(6):37-40. 被引量:22
-
8王志毅,谷波,郑钢.地道风空调改善猪舍热环境初探[J].地下空间,2002,22(2):165-167. 被引量:4
-
9黄岳海.被动式太阳房简介(一)[J].新农业,2002(5):57-58. 被引量:6
-
10周善元.21世纪的新能源——海洋能[J].江西能源,2002,18(1):38-41. 被引量:10
二级参考文献65
-
1李永安.标准年气象资料的研究及应用[J].通风除尘,1993,12(2):34-35. 被引量:11
-
2郭开华,舒碧芬.吸收压缩复合式热泵及制冷技术[J].制冷,1994(3):22-28. 被引量:7
-
3李新国.低温地热运用热泵供暖的技术经济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1996,29(3):440-453. 被引量:12
-
4王晓伍,施锋.太阳能致冷综述[J].新能源,1996,18(4):1-6. 被引量:6
-
5顾兆林,钱永耀,李兴武,冯诗愚.太阳能吸收-喷射复合制冷系统研究[J].太阳能学报,1996,17(1):75-80. 被引量:15
-
6张志立,王玲.固体吸附制冷技术的研究进展[J].新能源,1997,19(1):1-7. 被引量:6
-
7彦启森.空调技术的发展与展望.全国暖通空调制泠1998年学术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
8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 等.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7)[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
9牟灵泉.地道风降温应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
10吕灿仁.热泵与节能[J].自然杂志,1981,4:426-429.
共引文献245
-
1李永安,李继志,王先玉,张晓峰.基于湖水的水源热泵综合能源利用系统[J].流体机械,2003,31(z1):61-62.
-
2李新梅.小型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优化设计[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6(4):14-16. 被引量:4
-
3李杰明,翟华.浅析绿色生态建筑与暖通空调技术[J].电大理工,2009(4):3-4.
-
4王克涛,周晋,黄保民.地道形状对地道风降温的影响研究[J].铁路技术创新,2013(4):66-70.
-
5胡平放,江章宁,冷御寒,向才旺.湖北地区住宅热环境与能耗调查[J].暖通空调,2004,34(6):21-22. 被引量:23
-
6杨中,孟志军,柳爱群.谈可持续发展建筑与暖通空调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4(9):27-28. 被引量:1
-
7戴源德.太阳能驱动实现制冷的研究及其应用[J].江西能源,2004,20(3):16-18. 被引量:1
-
8黄俊鹏,李峥嵘.建筑节能计算机评估体系研究[J].暖通空调,2004,34(11):30-35. 被引量:13
-
9官庆.多目标决策分析在暖通空调方案决策中的应用研究[J].制冷与空调(四川),2002,16(3):12-15. 被引量:2
-
10蒋惠民.空调制冷中可再生能源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5):70-71.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15
-
1郝睿,赵镇南.微胶囊化相变悬浮液层流传热强化的参数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27(z2):1-4. 被引量:6
-
2冯国会,黄凯良,陈其针,刘馨,陆梦喆.相变储能地板热水采暖系统实验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S1):52-57. 被引量:22
-
3饶宇,Frank Dammel,Peter Stephan,林贵平.相变材料微胶囊悬浮液在矩形小通道内层流流动传热的实验[J].航空动力学报,2006,21(6):1012-1020. 被引量:18
-
4建设部信息中心.绿色节能建筑材料选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
5Sanner B, Hellstr6m G, Spitler J, et al. Thermal Response Test - Cur- rent Status and World-Wide Application [C]//Proceedings World Geother- mal Congress, 24-29 April, Antalya, Turkey,2005.
-
6陈然.绿色建筑中暖通空调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0,7(2):42-42. 被引量:33
-
7孟宪建.浅析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用[J].能源与节能,2011(12):40-41. 被引量:14
-
8本刊编辑部.仇保兴:大规模推进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时机成熟[J].中国建设信息,2012(7):4-5. 被引量:1
-
9梁浩,张峰,龙惟定.基于多能互补的区域能源系统优化模型[J].暖通空调,2012,42(7):67-71. 被引量:24
-
10谢国丽,杨军.中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及建议[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2,48(4):74-75.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10
-
1郭威.试论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6(3):265-265. 被引量:1
-
2胡一东,谭洪卫.上海地区绿色建筑中光伏系统应用分析[J].建筑节能,2017,45(2):39-45. 被引量:2
-
3熊克兴.浅谈可再生能源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7,7(7):138-139. 被引量:5
-
4郝志华.建筑行业推行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的意义[J].广西节能,2017(1):32-33. 被引量:1
-
5潘明敏.建筑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7(22):100-101. 被引量:11
-
6杨春.建筑施工中的绿色施工管理[J].建材发展导向,2017,15(10):259-259.
-
7邹石龙.再生能源复合应用技术与绿色建筑的融合[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7(7):70-72. 被引量:2
-
8张旭斌,董莪,刘杰胜.节能视角下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3):92-96. 被引量:3
-
9韩蕊,赵树兴,于云雁,赵晓凯,梁贺斐.潜热型功能流体储热罐蓄热特性实验研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22,41(1):6-12.
-
10郑培,李超,蒋亦媛.基于绿色建筑下的建筑施工技术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0(11):612-612.
-
1罗志文,刘威,李静.可再生能源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分析[J].供热制冷,2005,0(5):47-51. 被引量:1
-
2曹嘉惠,李寿鑫.论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应用[J].山西建筑,2016,42(28):174-175. 被引量:1
-
3汤红诚.绿色能源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J].建筑电气,2008,27(6):11-13. 被引量:2
-
4青岛: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工程应用[J].中国建设信息(供热制冷),2008(2):10-10.
-
5董春利.2008专家展望智能建筑行业发展之十二 绿色可再生能源技术在智能小区中的应用与发展[J].智能建筑,2008(3):22-23.
-
6贺明.低碳生态之路——广西建筑节能向更高目标进发[J].中国建设信息,2013(1):52-53.
-
7高豁,许海.可再生能源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J].新农村(黑龙江),2012(2):81-81.
-
8唐秀艳,赵冰,湛文贤,孟方圆.河北唐山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1(8):55-59.
-
9陈焰华.可再生能源及其在武汉地区的建筑应用[J].武汉建设,2010,0(1):22-23.
-
10王长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含义、特点及种类[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4(10M):100-101. 被引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