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大众文本评价期待
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2-105,共4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参考文献17
-
1约翰·费斯克 王小珏 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6—27页.
-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3(4):1-9. 被引量:186
-
3霍克海默 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
4马尔库塞 张峰译.《单向度的人》[M].重庆出版社,1988年月日12月第1版.50页.
-
5让·富拉斯蒂埃.《2001年的文明》[M].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4页.
-
6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和社会词汇表》[Z].
-
7刘水平.作为媒介文化的大众文化[J].云梦学刊,2004,25(4):38-40. 被引量:2
-
8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M].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1-22页.
-
9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第22-23页.
-
10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81页.
二级参考文献4
-
1尹鸿.为人文精神守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导论[J].天津社会科学,1996(2):76-82. 被引量:72
-
2《中国统计摘要》(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
3中国私营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私营经济年鉴》,[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
4[美]麦格劳·托马斯·K.《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的成功者》,赵文书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共引文献388
-
1李晨晓,葛新斌.教育倾斜政策助力寒门学子突围的挑战与对策——基于差别原则的探讨[J].郑州师范教育,2024,13(4):50-54.
-
2陆佳怡,黄媛.共现、凸显与遮蔽:基于对《人民日报》1978年和2018年读者来信的考察[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1(2):30-44.
-
3沙垚.制度遗产与农村广场舞兴衰——基于江苏省R县的田野观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1):34-39. 被引量:2
-
4秦桂平.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多重范式[J].探求,2022(3):87-94.
-
5李牧原.论《世间已无陈金芳》中的城乡叙事[J].汉字文化,2022(20):143-145.
-
6李宇环,邓甜,李莎莉.新时期社会稳定风险演化及其循证性评估方法的探索[J].风险灾害危机研究,2021(1):107-122. 被引量:1
-
7严晓兰,魏莉.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社会意义探讨[J].农业考古,2006(6):162-164. 被引量:7
-
8叶险明.马克思的工业文明理论及其现代意义(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49-56. 被引量:11
-
9张力,孙鹏.城乡差距、社会分层与农民工流动问题[J].财贸研究,2013,24(6):36-45. 被引量:7
-
10王景.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9):20-21. 被引量:1
-
1郭晓鸿.报人怎么说张恨水[J].中国经济周刊,2006(22):51-51.
-
2滕伟明.坚守与创新缺一不可[J].诗词月刊,2008(1):80-85.
-
3王晓旋.文本评价的重新定位——从夏志清谈张爱玲言论中定位中国最伟大中篇小说[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3):57-60.
-
4何群.大众文本:一种配方式媒介[J].文艺研究,2008(6):21-29. 被引量:19
-
5芦海英.从流行走向“经典”:大众文本形态分析[J].江海学刊,2008(6):173-176.
-
6陈立旭.过度与浅白:创造大众文化的资源——费斯克关于大众文本特征的另一种视野[J].浙江学刊,2008(1):51-57.
-
7王琳.“5·12”地震诗——传媒时代的大众文本[J].宜宾学院学报,2010,10(8):10-12.
-
8陈卫萍.消费狂欢中的虚妄情爱及其文化意义——中国当代职场小说中的情爱叙事研究[J].当代文坛,2012(1):47-50.
-
9宋革新.心理时空与大众文本价值[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1):77-81. 被引量:1
-
10白草.谈谈葛林的小说[J].朔方,2002,0(4):7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