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人情感与新诗诗性的内在契合
出处
《郭沫若学刊》
2004年第4期84-84,共1页
Journal of Guo Moruo Studies
-
1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论20世纪中国新诗语言诸问题[J].扬子江(诗刊),2002,0(6):27-29.
-
2爱松[J].散文诗,2016,0(8):1-1.
-
3李火秀.旷野里的心灵浩歌——论荒坪诗集《为了一次美丽的邂逅》的意义生成及其审美张力[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2(10):101-104.
-
4周云鹏.新诗诗性空间的开拓(1917—1937年)[J].中华文化论坛,2004(3):79-83.
-
5郭志杰.日常化幽默化的诗性空间——读顾北的诗[J].福建文学,2010(1):91-92.
-
6吴敏.跨越时空的内在契合——关于杨朔、余秋雨散文之比较[J].衡水学院学报,2008,10(5):38-40.
-
7刘金冬.“话语”理论视阈下的20世纪中国新诗——评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J].文艺评论,2006(3):68-69.
-
8金燕.略论苏轼诗书理论的内在契合及其成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8(1):20-24.
-
9荣光启.构造话语的话语——评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J].诗探索,2007(1):203-208.
-
10徐妍.坚守记忆并承担责任──读曹文轩小说[J].文学评论,2000(4):68-72. 被引量: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