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语义特征分析在语法史研究中的作用——“V_1+V_2+O”向“V+C+O”演变再探讨 被引量:17

The function of 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 in the Research of Historical Syntax Evolution from “V_1+V_2+0” to “V+C+0” Revisited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V1+ V2+O”向“V+C+O”的演变,可以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进行分析说明。句法结构中某个成分的语义特征的变化一定在功能上有表现,反过来,功能特征发生变化,必定伴随语义特征的变化。“V1+ V2+O”演变为“V+C+O”,关键是第二个动词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这可以通过对其语义特征变化的分析加以解释和证明。上古汉语有一类“结果自足动词”(“综合性动词”之一种),这类动词具有[+自主]、[+可控]、[+终结]、[+外向]语义特征,在上古汉语里,它们在句法结构中必须与其受事成分同现,受事成分或位于其后作宾语,或位于其前作主语。只有当这类动词位于“V1+V2+O”结构的V2 位置时,“V1+V2+O”才有可能演变为“V+C+O”。这是因为到中古,这类动词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带宾语的能力减弱并逐渐消失,同时他们的[+自主]、[+可控]、[+外向]语义特征也减弱并逐渐消失。 The change will be shown in the structural function if there is one change of semantic feature of certain element in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Meanwhile, the change of functional feature will accompany that of semantic feature. The key step in the evolution from “V 1+V 2+O”to “V+C+O”is the change of the function of “V 2”, which can be explained and prove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change of semantic feature.
作者 杨荣祥
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1-59,共9页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古汉语‘综合性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及其演变研究" 项目批准号:03BYY020。
关键词 语义特征 功能特征 “V1+V2+O” “V+C+O” 结果自足动词 semantic Feature functional Feature “V1+V2+O” “V+C+O” result-entailment Verb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汉语学习,1991(1):1-10. 被引量:79
  • 2杨荣祥.古汉语中“杀”的语义特征和功能特征[J].汉语史学报,2002,(2).
  • 3魏培泉.说中古汉语的使成结构[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湾),2000,72(4).
  • 4梅祖辟.从汉代的“动·杀”、“动·死”来看动补结构的发展—兼论中古时期起词的施受关系的中立化[A]..语言学论丛:第16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 5蒋绍愚.汉语动结式的产生时代[J].国学研究,1999,(6).
  • 6马贝加.在汉语历时分析中如何区分动词和介词[J].中国语文,2003(1):59-65. 被引量:22
  • 7蒋绍愚.“给”字句、“教”字句表被动的来源—兼谈语法化、类推和功能扩展[A]..语言学论丛:第26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 8[日]柯理思 吴福祥 洪波.试论谓词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化的关系[A].吴福祥,洪波.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二级参考文献14

共引文献98

同被引文献168

引证文献17

二级引证文献3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