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国麻类作物栽培起源和栽培技术的发展
被引量: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麻类作物是我国最早栽培作物之一,广大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努力,把麻类作物从野生利用驯化为栽培作物,使我国成为麻类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世界上产麻最多的国家之一: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些栽培技术至今还在继续应用,是我国优良传统农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认真研究我国麻类作物的发展历史,这对借鉴历史经验,
作者
陈清奇
机构地区
浙江省农业厅
出处
《中国麻作》
1984年第1期39-40,21,共3页
China's Fiber Crops
关键词
麻类作物
栽培技术
栽培起源
栽培作物
驯化
野生
栽培历史
中国
资源丰富
发展
分类号
S563 [农业科学—作物学]
F326.1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28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64
同被引文献
128
1
张松林,高汉玉.
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丝麻织品观察与研究[J]
.中原文物,1999(3):10-16.
被引量:53
2
王达,吴崇仪.
我国油用亚麻原产地管见[J]
.农业考古,1983(2):261-266.
被引量:8
3
宋湛庆.
我国古代的大麻生产[J]
.中国农史,1982,1(2):48-57.
被引量:5
4
邓咏梅.
荣昌夏布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研究[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6):140-143.
被引量:23
5
吕江南,贺德意,王朝云,刘恩平,谭石林,汤清明.
全国麻类生产调查报告(Ⅴ)[J]
.中国麻业,2004,26(6):296-301.
被引量:41
6
唐守伟.
黄麻长果种和圆果种的起源与分布[J]
.中国麻作,1993,15(3):13-15.
被引量:3
7
孙安国.
中国是大麻的起原地[J]
.中国麻作,1983,5(3):45-48.
被引量:3
8
熊和平,臧巩固,李俊,赵立宁.
秦岭、大别山地区野生苎麻开发利用考察[J]
.中国麻作,1987,9(2):21-22.
被引量:3
9
佟屏亚.
我国古代的苎麻[J]
.中国麻作,1980,2(1):25-28.
被引量:3
10
王永吉,吕厚远,衡平.
植物硅酸体的分析方法[J]
.Acta Botanica Sinica,1994,36(10):797-804.
被引量:20
引证文献
5
1
朱睿,杨飞,周波,李熠,林娜,杨阳,杜光辉,刘飞虎.
中国苎麻的起源、分布与栽培利用史[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2):258-266.
被引量:46
2
陶爱芬,祁建民,林荔辉,方平平,徐建堂,林培清,张立武.
中国主要麻类作物的起源与演化概述[J]
.中国麻业科学,2016,38(3):136-142.
被引量:20
3
卢明,刘一萍,刘欣.
区域地理环境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以重庆市为例[J]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8,31(4):52-57.
4
杨晶,戴求仲,侯振平,王延周,王满生.
基于专利分析的麻类作物饲料化利用技术态势及热点分析[J]
.生物技术通报,2018,34(12):207-214.
被引量:5
5
王聪,张健平,吕厚远.
麻类作物植硅体形态研究[J]
.第四纪研究,2022,42(6):1775-179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64
1
袁有美,唐映红,刘芳,陈建荣.
免耕种植水土保持用苎麻木质纤维主要成分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1):242-246.
被引量:2
2
朱涛涛,朱爱国,余永廷,孙凯,毛虎龙,陈权.
苎麻饲料化的研究[J]
.草业科学,2016,33(2):338-347.
被引量:44
3
沈成,陈巧敏,李显旺,张彬,黄继承,田昆鹏.
苎麻茎秆轴向压缩力学试验与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2016,28(4):688-692.
被引量:13
4
陶爱芬,祁建民,林荔辉,方平平,徐建堂,林培清,张立武.
中国主要麻类作物的起源与演化概述[J]
.中国麻业科学,2016,38(3):136-142.
被引量:20
5
张运鹏,陈洪高,方刚,陈安庆.
一种兼顾黄酮提取的苎麻生物脱胶预处理方法[J]
.应用化工,2016,45(7):1251-1254.
被引量:5
6
陈保锋,陈建华,母波,曾梅,章欢,余晶,赵佳,栾明宝.
苎麻药用研究进展[J]
.中国麻业科学,2016,38(5):237-241.
被引量:16
7
钱丹,纪瑞锋,郭威,黄璐琦.
中国枸杞属种间亲缘关系和栽培枸杞起源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7):3282-3285.
被引量:24
8
谢逸,周人辉,兰先秋,宋航.
苎麻杆纤维素水解工艺条件研究[J]
.农家科技(理论版),2017(11):47-48.
9
李梦珍,张斌,郁崇文.
NaOH-NMP处理对苎麻纤维性能的影响[J]
.上海纺织科技,2018,46(5):28-30.
10
徐芳.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苎麻不同部位的铬、砷、镉、铅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J]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18,24(2):77-80.
被引量:4
1
张宇和.
我国山茶的栽培起源于南朝[J]
.园林,1992(1):3-3.
2
陈清奇.
我国麻类作物栽培起源和栽培技术的发展(续载)[J]
.中国麻作,1984,6(2):26-28.
3
罗桂环.
中国油菜栽培起源考[J]
.古今农业,2015(3):23-28.
被引量:6
4
杨木林.
我国麻类作物商品生产布局和发展对策[J]
.中国麻作,1990,12(4):23-26.
被引量:1
5
童哲.
解密超级稻[J]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11(11):2-5.
6
林家丽,庞振才,郑良永.
麻类作物在我国的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
.福建热作科技,2006,31(2):46-48.
被引量:3
7
吴晓留.
盘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展望[J]
.贵州农业科学,2006,34(6):118-119.
被引量:2
8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花卉卷》[J]
.园艺学报,2008,35(10):1496-1496.
9
麻类作物是极具特色的经济作物[J]
.农村实用技术,2013(8):56-56.
10
虞富莲,王平盛.
云南野生茶树消亡情况及保护对策[J]
.中国茶叶,2010,32(12):4-8.
被引量:11
中国麻作
1984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