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茶汤氧还体系电位值的测定
被引量:
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茶叶中存在多元氧还体系如醌酚氧还体系、抗坏血酸氧还体系等。在加工时充分而有效地发挥氧还体系的氧化效应就形成了红茶的一些品质特征;充分而有效地限制氧还体系的氧化效应就形成了绿茶的一些品质特征;适当地控制氧还体系的氧化效应就形成了乌龙茶或其他半发酵茶的一些品质特征。可见氧还体系对茶叶品质形成影响极大。
作者
汪东风
机构地区
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
出处
《茶业通报》
1993年第4期3-5,共3页
Journal of Tea Business
关键词
茶叶
茶汤
氧体系
电位值
测定
分类号
TS272.4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35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72
同被引文献
135
1
匡新,刘靖.
崂山工夫红茶的研制[J]
.茶叶科学,2010,30(S1):599-603.
被引量:2
2
方世辉,王先锋,汪惜生.
不同发酵温度和程度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J]
.中国茶叶加工,2004(2):19-21.
被引量:90
3
孙其富,梁月荣,陆建良.
不同灭菌处理对绿茶茶汤生化成分的影响[J]
.茶叶,2004,30(3):146-148.
被引量:7
4
袁弟顺,林丽明,金心怡,孙云.
冰冻对工夫红茶发酵及水浸出物泡出速率的影响[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5):437-439.
被引量:22
5
赵和涛.
提高陈化绿茶品质复火加工工艺[J]
.食品科学,1993,14(1):23-25.
被引量:10
6
陈以义,方晨.
红茶变温发酵试验[J]
.中国茶叶,1993,15(4):6-7.
被引量:17
7
黄建琴,王文杰,丁勇,袁自春,王烨军,胡善国,叶靖.
冷冻萎凋对工夫红茶品质影响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2005(1):20-22.
被引量:20
8
潘拱秀,郑定贵,蒋作明,许英,张超,文登基.
减轻夏秋茶苦涩味的研究[J]
.中国茶叶,1994,16(2):13-14.
被引量:21
9
孙庆磊,梁月荣,陆建良,叶倩.
不同浸提方法对茶汤品质的影响[J]
.茶叶,2005,31(2):91-94.
被引量:23
10
王黎明,夏文水.
蒽酮-硫酸法测定茶多糖含量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05,26(7):185-188.
被引量:120
引证文献
10
1
孙世利,潘顺顺,凌彩金,晏嫦妤,卓敏,赵超艺.
绿茶饮料汤色褐变机理及其影响因素[J]
.广东农业科学,2008,35(11):75-77.
被引量:12
2
方元超,梅丛笑.
溶菌酶及其在茶饮料生产中的应用前景[J]
.江苏食品与发酵,1999(4):21-25.
被引量:7
3
梅丛笑,方元超,赵晋府.
提高绿茶饮料风味的途径[J]
.饮料工业,2000,3(3):4-8.
被引量:3
4
钱园凤,叶阳,周小芬,王博.
红茶发酵技术研究现状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3):388-392.
被引量:24
5
张啟,罗龙新,程其春,彭永华,陈悦水.
茶香气成分研究进展及护香的探讨[J]
.农产品加工(下),2014(1):45-47.
被引量:12
6
肖纯,郭勤,罗邦涛.
茶多酚电化活性及机理的研究进展[J]
.茶叶机械杂志,2001(1):11-13.
7
方元超,梅丛笑.
茶饮料灭菌技术[J]
.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2000,6(1):17-19.
被引量:1
8
姜柳,朱俊向,汪东风,郑康,姜进举.
茶叶提取液的循环伏安电位测定及与总还原力的相关性[J]
.食品工业科技,2017,38(1):312-318.
被引量:10
9
罗莉.
工夫红茶的合理发酵[J]
.广东合作经济,2021(4):57-60.
10
华夏,李晓梅,李丽泓,梁星,王玮轶,杨何,许靖逸.
黄茶闷黄过程中电化学变化与品质的关系[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21,47(22):84-91.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72
1
张明江,孙敏杰,王麟艳,郭伟.
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溶菌酶添加工艺的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2009,25(4):405-407.
被引量:5
2
李钊,夏涛,高丽萍,戴前颖,朱博,吴平,李云飞.
温度对绿茶汤色变化的影响[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37(3):465-470.
被引量:7
3
李湘利,刘静,赵俊杰,黄玉芳,周峰,吴丹丹.
红香椿绿茶复合保健饮料的加工工艺研究[J]
.食品科技,2011,36(5):112-116.
被引量:5
4
黄彤.
绿茶饮料褐变机理及解决方法研究进展[J]
.吉林农业(学术版),2011(10):207-207.
被引量:1
5
袁海波,邓余良,陈根生,许勇泉,汪芳,刘平,钟小玉,尹军峰.
不同杀青工艺原料茶加工饮料品质稳定性的研究[J]
.茶叶科学,2012,32(3):236-246.
被引量:9
6
黄彤.
外源酶对茶汤贮存过程中品质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300-3303.
被引量:2
7
张敏星,张灵枝,陈文品.
酶工程在茶饮料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饮料工业,2013,16(4):13-16.
被引量:3
8
王伟伟,江和源,江用文,叶葵.
红茶萎凋处理温湿度条件对PPO、POD及茶多酚和色素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2013,34(13):86-90.
被引量:26
9
袁海波,尹军峰,邓余良,许勇泉,汪芳,陈根生.
原料茶揉捻工艺对绿茶饮料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2014,34(1):29-35.
被引量:10
10
齐慧,杨娟,王道平.
自制复合绿茶饮料与5种市售茶饮料香气成分对比[J]
.食品科技,2014,39(9):127-133.
被引量:4
1
屈晓媛,孙琳,童华荣.
普洱茶主要酚类化合物含量及其与氧化还原电位的关系[J]
.西南农业学报,2014,27(2):601-605.
被引量:6
2
华子.
教你区分红茶和乌龙茶[J]
.安全与健康,2011(11):55-55.
3
陈焕堂.
台湾半发酵茶分类及名称[J]
.福建茶叶,1995(1):30-30.
被引量:1
4
牛云辉,李改,柳艳霞,田玮,赵改名,张秋会.
贮藏条件对猪肉糜氧化效应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2013,34(10):309-312.
被引量:9
5
雷天.
加工类茶叶的分类方法[J]
.致富天地,2013(1):61-61.
6
乌龙茶因何得名[J]
.中华活页文选(初一),2012(5):27-28.
7
汪志.
乌龙茶的鉴别[J]
.中国保健食品,2014(2):87-87.
8
邹晓葵,夏惠明.
氨气敏电极测定食品中的挥发性盐基氮[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7,20(1):96-99.
被引量:2
9
刘黎红.
响应面法优化虫草素脂质体处方工艺的研究[J]
.食品科技,2013,38(11):111-114.
10
陈忠明,李家胜.
电位滴定法测定啤酒中氯离子含量[J]
.食品与发酵工业,1993,19(4):48-50.
被引量:6
茶业通报
1993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