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南与印度古代交流史述略(上)
被引量:12
Interflow Between Yunnan and India in Ancient Times: A Historical Outline (Ⅰ)
出处
《南亚研究》
CSSCI
2002年第1期55-64,共10页
South Asian Studies
参考文献12
-
1王友群.西汉中叶以前中国西南与印度交通考[J].南亚研究,1988(3):58-68. 被引量:4
-
2任乃强.中西陸上古商道—蜀布之路[J]文史杂志,1987(01).
-
3冯汉镛.唐代西蜀经吐蕃通天竺路线考[J].西藏研究,1985(4):77-82. 被引量:8
-
4吕昭义.对西汉时中印交通的一点看法[J].南亚研究,1984(2):58-67. 被引量:6
-
5郁龙余.中印栽培植物交流略谈[J].南亚研究,1983(2):83-89. 被引量:2
-
6张增祺.战国至西汉时期滇池区域发现的西亚文物[J].思想战线,1982,8(2):82-87. 被引量:31
-
7杨寿川.云南用贝作货币的起始时代[J].思想战线,1981,7(5):52-57. 被引量:11
-
8戴裔煊.中国铁器和冶铁技术的西传[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19(3):44-50. 被引量:5
-
9[印]R·塔帕尔 著,林太.印度古代文明[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
10四川大学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综合考察课题组编,伍加伧,江玉祥.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共引文献56
-
1高瑞艳.“以乳为目、以脐为口”:全球史视野下“无头人”形象及其传播探源[J].全球史评论,2023(2):123-140.
-
2于逢春.“泛中原农耕文明板块”视域中的西南边疆及土司研究[J].民族学刊,2012,3(5):1-17. 被引量:4
-
3杨玉.试论少数民族在中外科技交流中的桥梁作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2(2):3-14. 被引量:3
-
4何志国.四川早期佛教造像滇缅道传入论——兼与吴焯先生商榷[J].东南文化,1994(1):107-117. 被引量:10
-
5顾学稼.南方丝绸之路质疑[J].史学月刊,1993(3):19-22. 被引量:2
-
6张增祺.云南青铜时代的“动物纹”牌饰及北方草原文化遗物[J].考古,1987(9):808-820. 被引量:23
-
7刘世旭.略论“西南丝绸之路”出土海贝与贝币[J].四川文物,1993(5):34-39. 被引量:7
-
8史占扬.西南川滇缅印古道探论——兼述早期佛教之南传入蜀[J].东南文化,1991(Z1):62-72. 被引量:9
-
9姚勤德.江、浙地区的早期玻璃器和先秦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J].东南文化,1990(5):186-190. 被引量:5
-
10黄修明.关于唐代剑南道与吐蕃、南诏交通路线的几个问题——与冯汉镛同志商榷[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67-74.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120
-
1王刚.漠北汉兵:清代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的绿营换防[J].清史研究,2021(3):54-69. 被引量:4
-
2邓聪.史前蒙古人种海洋扩散研究——岭南树皮布文化发现及其意义[J].东南文化,2000(11):6-22. 被引量:29
-
3王子今.秦汉时期的内河航运[J].历史研究,1990(2):26-41. 被引量:11
-
4童恩正.古代中国南方与印度交通的考古学研究[J].考古,1999(4):79-87. 被引量:43
-
5李建欣.论印度古典瑜伽哲学中“神”的概念——兼论瑜伽与数论的关系[J].世界宗教研究,1999(1):29-40. 被引量:3
-
6顾红亮.论胡适的跨文化传播观及其启示[J].求是学刊,1998,25(4):27-29. 被引量:1
-
7何维鼎.东吴首任的交州刺史步骘[J].学术研究,1985(1):87-88. 被引量:1
-
8吕昭义.对西汉时中印交通的一点看法[J].南亚研究,1984(2):58-67. 被引量:6
-
9邓聪.古代香港树皮布文化发现及其意义浅释[J].东南文化,1999(1):30-33. 被引量:17
-
10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1):147-162. 被引量:479
引证文献12
-
1高瑞艳.“以乳为目、以脐为口”:全球史视野下“无头人”形象及其传播探源[J].全球史评论,2023(2):123-140.
-
2苏黎.试论近代以来的印藏贸易[J].南亚研究季刊,2005(4):71-76. 被引量:2
-
3周智生.滇缅印古道上的古代民族迁徙与流动[J].南亚研究,2006(1):69-73. 被引量:7
-
4李桂芳.秦汉时期的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印交流[J].中华文化论坛,2015,0(4):113-118. 被引量:3
-
5张弘.从西南丝绸之路的线路节点研析其功能及需求[J].学术探索,2015(7):117-121. 被引量:1
-
6谢晓霞.区域国际背景下云南题材影视创作研究[J].电影文学,2018(11):30-33.
-
7刘兰娟,刘成,蔡皓.瑜伽在当代中国流行的社会动因研究[J].体育科研,2020,41(2):73-79. 被引量:3
-
8何祖坤,林延明.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J].南亚东南亚研究,2020(3):1-21. 被引量:5
-
9李珣.白族民间文化中的龙形象——基于“大传统”与“小传统”关系的视角[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3):1-4.
-
10周智生.跨越封闭的流动:中缅印交角地区远距离贸易交流史[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8(3):76-9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30
-
1田汝英.“海上丝绸之路”:学术史视角下的概念讨论[J].全球史评论,2023(2):105-122.
-
2赵焕庭.秦至宋时粤北经济与文化概观——对《粤北区域经济地理的历史变迁》的不同意见[J].热带地理,2005,25(3):289-292.
-
3张保见.民国时期(1912~1949)西藏商业及城镇的发展与布局述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3):92-99. 被引量:3
-
4覃辉银,符妹.岭南文化多元融合的特点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101-106. 被引量:11
-
5李凡.历史地理视角下海上丝绸之路在岭南的区域效应[J].热带地理,2015,35(5):637-645. 被引量:3
-
6赵焕庭,袁家义,王丽荣.南海实现和谐之路[J].热带地理,2015,35(5):687-700. 被引量:8
-
7阚瑷珂,杨枭,何杰,杨仁怀.西蜀丝绸之路空间历史重构[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8,35(3):108-117. 被引量:1
-
8王星光,宋先杰.蓖麻的传入与丝绸之路[J].安徽史学,2019(4):27-35. 被引量:2
-
9王峰,周智生.冲破封闭与隔离:中缅印交角地区交流史研究的三个维度[J].青藏高原论坛,2020,8(1):83-91.
-
10刘宏超,李叶子.丝路文化传播中宗教建筑山花装饰艺术的演进[J].艺术教育,2021(1):242-245. 被引量:1
-
1周智生.中国云南与印度间商贸交流史研究综述[J].云南社会科学,2003(1):101-106. 被引量:5
-
2和红梅.滇印人文交流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6(2):90-96. 被引量:1
-
3牛鸿斌.中国云南与印度经济关系的历史[J].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2):53-59. 被引量:2
-
4孙冬雪.两岸交流新起点 赴台游首发团启动[J].两岸关系,2008(7).
-
5熊谷公男,王禹浪.日本与渤海的交流史及近年来日本方面的研究状况[J].北方文物,2000(1):109-112. 被引量:6
-
6鲁忠民.最古老的国道:石板路[J].文明,2007(7):152-152.
-
7姜吉仲.北宋与高丽间的贸易及文化交流关系[J].宋史研究论丛,2008(1):149-180.
-
8郎樱.论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J].西域研究,2001(4):70-75. 被引量:11
-
9王雁卿.山西大同出土的北魏石棺床[J].文物世界,2008(2):12-18. 被引量:15
-
10热点素材1 台湾行[J].中考金刊,2008(10):4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