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几点意见──与美国阿克隆大学教授程正迪一席谈
被引量:4
出处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47-47,34,共2页
China Higher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7
-
1刘正生,郑峰.开展危重病医学教育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1):56-57. 被引量:5
-
2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
3M·L·古茨克米德,金爱晶.未来大学应有新的教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0(01).
-
4刘大为.危重病医学与ICU[J].铁道医学,1998,26(1):1-2. 被引量:8
-
5续润华,李建强.美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0(1):21-24. 被引量:61
-
6陈玉科,郑立亮.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国高等教育,2000(4):40-41. 被引量:32
-
7刘延申.美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简述[J].教育研究,2001,22(10):74-77. 被引量:79
引证文献4
-
1周圣洲.谈人才与创新[J].广西社会科学,2000(5):120-123. 被引量:3
-
2李红惠.借鉴美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经验之我见[J].煤炭高等教育,2001,19(1):30-32. 被引量:4
-
3李成江.论创新教育[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9(6):110-112. 被引量:1
-
4刘健,王培勇,刘晓莉,朱学敏,肖颖彬.危重病医学教学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2):56-57. 被引量:14
二级引证文献22
-
1常平,祝火盛,唐颖,岑仲然.临床医学专业开设《重症医学》课程的必要性调查与分析[J].南方医学教育,2008(4):5-6. 被引量:3
-
2刘汉蓉.以人为本,发展区域经济[J].山西科技,2004(6):4-5. 被引量:1
-
3林彬.“大艺术”观念与创新人才培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48-150. 被引量:1
-
4董俊虹,程智勇,王润孝.国外研究生教育模式对我国西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1):79-82. 被引量:27
-
5郝洪,阮耀.ICU模拟实验室的建立及效果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4):127-127. 被引量:1
-
6许永华,林兆奋,赵良,杨兴易.危重病医学教学初探[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4):361-362. 被引量:11
-
7胡巢凤.病例讨论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3):240-242. 被引量:13
-
8黄健,周健,杨文群.浅谈重症监护病房在临床教学中的作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31-32. 被引量:7
-
9张振辉,熊旭明,刘卫江.重症医学临床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8):52-52. 被引量:2
-
10陈涛,梅鸿,刘映,钱明江,陈淼,石蓓.危重病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0):3419-3420. 被引量:28
-
1曹新鑫,朱光辉,刘娜.建构主义在高分子科学学习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07(9):47-48.
-
2石爽,封禄田.多媒体在高分子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9(3):195-195. 被引量:2
-
3中钞油墨奖学金在复旦高分子科学系设立[J].大学(指南),2010(10):10-11.
-
4王静静.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2012(15):154-156. 被引量:3
-
5复旦大学[J].科技导报,2008,26(13):107-109.
-
6刘文.浅议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程[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16(7):00162-00162.
-
7“伪自主招生”从何说来[J].教育文汇,2010(3):8-8.
-
8陈至立: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研究生质量[J].教育科学论坛,2008(2):80-80.
-
9山东省烟台第四中学[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2016(6).
-
10邢莉,袁健.科学发展观在教务工作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6(34):214-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