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今日民族》
2001年第2期14-16,共3页
Ethnic Today
同被引文献10
-
1陈永邺,洪宜婷.哈尼族长街宴象征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1):11-15. 被引量:5
-
2卢鹏.经济诉求与文化展演——关于绿春县城长街宴的人类学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3):133-136. 被引量:5
-
3唐雪琼,钱俊希,陈岚雪.旅游影响下少数民族节日的文化适应与重构——基于哈尼族长街宴演变的分析[J].地理研究,2011,30(5):835-844. 被引量:64
-
4詹福瑞.转型时代文化空间的建构(专题讨论)——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批判[J].学术月刊,2012(11):5-7. 被引量:11
-
5陈志明(著),马建福(译),马豪(译).共餐、组织与社会关系[J].西北民族研究,2018,0(4):80-90. 被引量:25
-
6郝亚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0(3):9-13. 被引量:155
-
7郑宇.民族节日文化现代变迁的机制探析——以云南红河州哈播村“昂玛突”长街宴为例[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1(2):156-161. 被引量:3
-
8龙倮贵.试析鸡和鸡蛋在哈尼族原始宗教和传统习俗活动中的特殊功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9,34(6):23-28. 被引量:3
-
9孙九霞.旅游流动影响下的民族交融与认同凝聚:对“多元一体格局”的再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75-86. 被引量:49
-
10杨丹.西方人类学共餐研究脉络与反思[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50-56. 被引量:11
-
1赵志勇,孙达.龙牌会:华夏龙文化的“活化石”[J].当代人,2010(8):8-15.
-
2张晓磊,景俊美.忆端午·老北京的端午节[J].文化月刊(下旬刊),2014,0(5):14-15.
-
3徐治.彝族盛典——关于祭祖、祭龙和祭火的场面[J].今日民族,2003(1):31-34.
-
4王洪伟.世界上最长的宴席[J].中国地名,2006(12):34-43.
-
5刘志雄,杨静荣.龙与中国民俗节日[J].神州学人,1996,0(3):30-31. 被引量:1
-
6李国万.金平汉族三月三祭龙[J].今日民族,2010(4):34-36. 被引量:1
-
7刘扬武.陶瓦彝族祭龙[J].云南档案,2013(10):31-33.
-
8高原.哀牢山上的长龙宴[J].风景名胜,2002,0(4):64-65.
-
9贾溪涛.哈尼族的“祭龙”节[J].民族艺术研究,2001,14(3):53-54.
-
10卢颖.戴安娜留给人世的最后心声[J].世界博览,1998,0(3):2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