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与西方哲学人文思想联系论
被引量: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o Zedong Thought and West Thinkings of Philosophical and Humanistic
出处
《毛泽东思想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共4页
Mao Zedong Thought Study
参考文献5
-
1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斯诺文集》,124、129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
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
3迪克·威尔逊.《历史巨人毛泽东》,493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
4亨利·基辛格.《中国共产主义之父》,载《巨人中的巨人-外国名人要人笔下的毛泽东》,96~97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共引文献136
-
1林尚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与战略探讨[J].政治学研究,2004(2):34-41. 被引量:9
-
2王传利.论建国初期的腐败频度[J].理论与改革,2002(4):64-67.
-
3张明仓.毛泽东早期意志观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2):17-22. 被引量:2
-
4袁辉初.毛泽东思想研究的三种模态[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2):7-12. 被引量:2
-
5蔡佑民.毛泽东伦理观的基本架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2):13-15. 被引量:1
-
6曹顺霞.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实践中断原因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2):16-19. 被引量:1
-
7曾宇辉.毛泽东对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贡献[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2):22-24. 被引量:6
-
8陈益元.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过渡时期: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向[J].求索,2004(10):248-251. 被引量:1
-
9王岩.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民主权利的保障[J].政治学研究,2004(4):61-67. 被引量:2
-
10黄宝玖.国家能力:涵义、特征与结构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4(4):68-77. 被引量:59
同被引文献24
-
1毛泽东.五四运动[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3):1-1. 被引量:11
-
2邢国华.党离不开人民 人民离不开党——学习邓小平同志《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体会[J].求实,1983(7):4-8. 被引量:2
-
3高玉.语言本质“道器”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2):56-59. 被引量:10
-
4高玉.对五四白话文学运动的语言学再认识[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3):97-112. 被引量:22
-
5尚庆飞.国外学者关于毛泽东《矛盾论》的复调式解读——从《辩证法的内部对话》与《保卫马克思》的分歧谈起[J].现代哲学,2006(4):33-39. 被引量:9
-
6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
7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李君如等译,中国AR,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第53页,第52-55页.
-
8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
9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霍伟岸,刘晨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第24-25页.
-
10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和乌托邦主义》,张宁、陈铭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
-
1刘德喜.关于《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6):29-31. 被引量:2
-
2王致钦.马克思人文思想探析[J].理论建设,1997,13(3):29-33.
-
3李鸿烈.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联系论纲[J].哲学动态,1998(12):29-29. 被引量:4
-
4李.以马克思主义正确学风对待西方思想文化[J].当代社科视野,1998,0(1):34-34.
-
5李爽.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运用和发展[J].新疆社会科学,2004(4):36-39.
-
6王玉强.窗前谁种思想树[J].语文学习,2008(5):60-61.
-
7董金明.论邓小平富民思想的民族性和时代性[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3):57-60. 被引量:2
-
8张莉.邓小平的廉政思想[J].求知,1997(4):8-10.
-
9邹水才.毛泽东廉政思想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5):32-35.
-
10韩同友.略论周恩来对邓小平理论的特殊贡献[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6):87-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