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革命人”的提出——鲁迅接受托洛茨基文艺理论之一
被引量:17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24-34,共11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参考文献14
-
1《鲁迅日记》载购入《文学与革命》一书是1925年8月26日.另外,鲁迅早期看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书有以下卢那察尔斯基的2本书.从发行日期来看,不可能是在《文学与革命》一书之前购买的.《新艺术论》,茂森唯士译,至上社,大正14年(1925年)12月发行.《实证美学的基础》,马场哲载译,人文会出版部,大正15年(1926年)4月19日发行.
-
2冯雪峰.《有关1936年周扬等人的行动以及鲁迅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经过》[J].新文学史料,1979.
-
3近来年,中国发现了论述鲁迅与托洛茨基关系的文章,似乎正逐渐开禁.举几篇看过的如下:陈早春《鲁迅著作中的托洛茨基》(《鲁迅研究百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王观泉《鲁迅笔下的托洛斯基只是文评家》(《鲁迅研究》1984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胡从经著《柘园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以及刘柏青《鲁迅与日本文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也谈到了鲁迅与托洛茨基的关系.顺便提一下,香港杂志《抖擞》1981年9月号《鲁迅诞生一百年纪念专号》刊登的黄继持《鲁迅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一文也比较详细地展开论述了鲁迅与托洛茨基的关系.
-
4[18]发行年月日依据该书内页所附.另外,李霁野在《鲁迅先生与未名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29页也写明鲁迅买的《文学与革命》是日文版.茂森在"译者的话"中介绍,该书翻译的是俄文原著第一版中"评论革命后的俄国文学,名为‘现代文学'的前半部分共八章".
-
5《毛泽东选集》第3卷(1971年人民出版社版)823页.
-
6英文版标题为"LITERATURE and REVOLUTION".本书于1925年在伦敦与纽约出版了译者与体裁完全相同的版本.《鲁迅全集》第4卷《二心集》收入的《"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的注(23)提到了出的"国际出版社版",鲁迅买的是不是纽约版没人记述,暂且记下两家出版社名称.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 SHERS LONDON:GEORGE ALLEN&UNWIN LTD.本文参考了庆应大学图书馆藏的前者与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的后者,另外,这英文版与茂森译的日文版一样,都是翻译的《文学与革命》第一部分,共八章,没译第二部分.
-
7南宋书院,昭和2年(1927年)11月25日出版.现在,在《资料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第二卷(三一书房,1973年版)、卢那察尔斯基著、藤井一行编译《艺术表现的自由与革命》(大月书店,1975年版)、内村刚介译《文学与革命》(现代思潮社《托洛茨基选集》第八卷,1964年版)等书中也能看到本书的部分内容.
-
8增田涉《鲁迅的印象》(角川书店1970年)62页.该书初版是1948年讲谈社初版的.鲁迅1931年跟增田谈话.竹内好也写道:"他33[鲁迅]没有把自己称为共产主义者、他把自己称为同路人"(《文化移入的方法》《竹内好全集》第4卷118页、筑摩书房1980年)
-
9王观泉.《鲁迅笔下的托洛斯基只是文评家》[J].鲁迅研究,1984,.
-
10黄继持.《鲁迅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J].抖擞,1981,.
同被引文献190
-
1袁良骏.鲁迅研究的新突破——读《比较视野中的鲁迅文艺思想》[J].云南学术探索,1998(3):95-96. 被引量:1
-
2刘庆福.鲁迅与托洛茨基的文学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31-37. 被引量:2
-
3张永泉.关于鲁迅与《答托洛斯基派的信》的关系的疑问[J].鲁迅研究月刊,1999(3):37-40. 被引量:8
-
4吕进.鲁迅论苏联“同路人”文学[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13(3):72-84. 被引量:3
-
5徐彬如.回忆鲁迅一九二七年在广州的情况[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6,16(6):86-91. 被引量:7
-
6王士花.试论鲁迅托洛茨基观的转变──鲁迅与瞿秋白[J].鲁迅研究月刊,1996(3):24-31. 被引量:8
-
7车成安.论前苏联20年代文学中的“同路人”现象[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36(4):23-29. 被引量:3
-
8张直心,潘仕瑞.契合与对抗──论鲁迅对苏俄文艺思想的创造性转换[J].云南学术探索,1996(4):52-55. 被引量:1
-
9周忠厚.托洛茨基的文艺思想[J].求是学刊,1989,16(2):52-57. 被引量:2
-
10张直心.拥抱两极──鲁迅与托洛茨基、“拉普”文艺思想[J].鲁迅研究月刊,1994(7):4-9. 被引量:3
引证文献17
-
1刘永明.“同路人”与“革命人”: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中的身份政治[J].中外文论,2019(1):3-25. 被引量:4
-
2赵(王寻).翻译与鲁迅的阶级之“眼”:在自由主义文学与政党文学以外(下)[J].鲁迅研究月刊,2007(6):49-58. 被引量:1
-
3张勇.鲁迅“革命文学论”的形成及其独特性[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1):53-59. 被引量:1
-
4吴述桥.文学家在革命中的位置--蒋光慈与托洛茨基文学思想[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1):154-161. 被引量:6
-
5长堀祐造.鲁迅革命文学论中的托洛茨基文艺理论[J].现代中文学刊,2011(3):82-91. 被引量:5
-
6张广海.鲁迅阶级文学论述的转变与托洛茨基[J].现代中文学刊,2011(3):97-101. 被引量:5
-
7田刚.鲁迅《答托洛斯基派的信》考辨[J].东岳论丛,2011,32(8):10-16. 被引量:9
-
8赵歌东.鲁迅:从“同路人”向“圣人”的移位与归位[J].东岳论丛,2011,32(8):17-23. 被引量:3
-
9赵歌东.横站的“同路人”——鲁迅与左翼文艺运动的内在关系及其姿态[J].文史哲,2012(1):140-154. 被引量:7
-
10邱焕星.鲁迅1927年的“国民革命文学”否定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2):43-55.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43
-
1刘永明.“同路人”与“革命人”: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中的身份政治[J].中外文论,2019(1):3-25. 被引量:4
-
2覃昌琦.“东亚诗人”与革命中国——论留俄时期蒋光慈革命诗人的主体建构及现实境遇[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2(3):265-280.
-
3田刚,刘茸茸.从“同路人”到“旗手”——鲁迅形象塑造及其“杂文自觉”[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1(1):103-117. 被引量:1
-
4彭冠龙,周循.思想相遇与观点误读——从前期思想的角度看鲁迅如何接受“同路人”概念[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9,0(3):189-203. 被引量:1
-
5张俊杰.中国“同路人”作家的社会语境——从两则旅俄游记谈起[J].汉字文化,2022(3):146-147.
-
6冷川.2010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7):184-204. 被引量:3
-
7邱焕星.鲁迅1927年的“国民革命文学”否定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2):43-55. 被引量:3
-
8崔云伟,刘增人.2011年鲁迅思想研究中的几个热点[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3):48-56.
-
9崔云伟,刘增人.2011年鲁迅作品研究中的几个亮点[J].泰山学院学报,2012,34(4):83-90. 被引量:1
-
10龙永干.鲁迅广州时期与“革命文学”的遭遇及其它[J].求索,2012(9):167-169. 被引量:2
-
1陈朝辉.面对无产阶级文学的“苦闷”——再论鲁迅与厨川白村[J].江汉学术,2013,32(1):73-79.
-
2高付真.鲁迅和果戈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8):256-257.
-
3丸山升.鲁迅研究方面的几个问题——一九八八年十月在北大的讲演[J].鲁迅研究动态,1988(12):4-11. 被引量:3
-
4乌云其其格.鲁迅与尼采比较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13-15. 被引量:1
-
5向卫国.鲁迅的当代接受[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4):83-87.
-
6丸山升.关于三十年代的鲁迅与有些青年文学者之间的关系[J].鲁迅研究动态,1986(11):15-21. 被引量:2
-
7小川利康,王惠敏.关于汉译有岛武郎的《四件事》——从《现代日本小说集》所载译文谈起[J].鲁迅研究月刊,1993(8):34-40. 被引量:6
-
8山田敬三,卞立强.鲁迅与日本“白桦派”作家[J].国外文学,1981(4):49-61. 被引量:1
-
9潘霞.这两个女人[J].晚报文萃,2012(2):18-18.
-
10王卫平.鲁迅接受与解读的接受学阐释及重建策略──鲁迅接受史研究[J].鲁迅研究月刊,2001(11):28-32.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