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性讽刺──论萧红小说文体的独特素质
被引量:29
Dramatic Irony--on the Unique Stylistic Quality of Xiao Hong's Novels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5-64,共20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参考文献4
-
1茅盾.《<呼兰河传>序》,萧红.《呼兰河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9页.
-
2鲁迅.《序言》,萧红.《生死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第1版,第7页,第10页.
-
3龚明德.凌叔华的四篇佚文[J].博览群书,1999,0(5):31-33. 被引量:1
-
4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50页.51页.
同被引文献161
-
1李晓华.乡土话语的女性言说——论萧红和迟子建的地缘小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S1):114-120. 被引量:2
-
2陆新.时间在萧红小说中的意义[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5(1):26-30. 被引量:3
-
3李大为.第一人称视角·心理视角·回溯性叙事的儿童视角——试述萧红小说的叙述策略[J].社科纵横,2006,21(11):119-121. 被引量:2
-
4杨庆娟.论萧红小说的抒情化特征[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9(2):51-52. 被引量:1
-
5刘爱华.悲悯和寂寞:叙事范式冒险的意义——萧红小说的艺术魅力[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5):90-93. 被引量:1
-
6张松辉.《逍遥游》的主旨是无为[J].齐鲁学刊,1999(1):97-102. 被引量:14
-
7张红萍.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J].文学评论,1999(2):111-118. 被引量:29
-
8刘雨.心灵走在回家的路上——作家的故乡记忆与艺术的精神还乡形式[J].文艺争鸣,2002(5):33-37. 被引量:5
-
9陆文采,唐京连.浅谈肖红笔下的女性形象[J].社会科学辑刊,1984(1):131-135. 被引量:8
-
10陆文采.论《马伯乐》[J].中州学刊,1982(2):83-87. 被引量:2
引证文献29
-
1李晓华.乡土话语的女性言说——论萧红和迟子建的地缘小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S1):114-120. 被引量:2
-
2尹喜荣.试论《马伯乐》的讽刺艺术[J].作家,2009(12):8-9.
-
3黄玲.萧红小说研究述评[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S1):4-9. 被引量:2
-
4王科.“寂寞”论:不该再继续的“经典”误读——以萧红《呼兰河传》为个案[J].文学评论,2004(4):131-136. 被引量:17
-
5叶君.诗意地栖居——论乡村家园想象中的客居者“回家”之旅[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8(3):416-421. 被引量:1
-
6王科.“寂寞”论,真的是对《呼兰河传》的“经典误读”——就茅盾《〈呼兰河传〉序》答陈桂良先生[J].文艺争鸣,2005(6):103-108. 被引量:2
-
7王雪,高志国.论萧红小说中的景物描写[J].韶关学院学报,2007,28(4):22-24.
-
8王娟.90年代以来萧红研究述评[J].文教资料,2009(18):121-123.
-
9秦林芳.童年视角与《呼兰河传》的文体构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9):11-21. 被引量:10
-
10王艺.文化批判与悲悯情怀——萧红与《呼兰河传》[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52-5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45
-
1张曦.现代文学研究[J].学术月刊,2005,37(3):120-124.
-
2秦弓.2004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扫描[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1-8.
-
3跃进.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向[J].文史哲,2007(5):22-37. 被引量:4
-
4周新顺.“误读”之辨误[J].文史哲,2008(3):119-124. 被引量:3
-
5冯晶.张炜创作中民间意识的形成流变探析[J].小说评论,2009(4):114-117. 被引量:1
-
6常娟.试论“误读”在学界的被误用[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7(4):441-447. 被引量:1
-
7朱幸纯.真实的童年还是梦幻的童年?——论《呼兰河传》的真实性与文学性[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27(3):16-18.
-
8王春荣.新世纪十年萧红研究状况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5):27-34. 被引量:2
-
9陈雪红.隐喻与象征——略论萧红小说《后花园》的艺术成就[J].开封大学学报,2011,25(4):47-48.
-
10陈思广.《呼兰河传》接受70年:四种视阈与三个问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2):92-99.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