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8-108,共11页
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共引文献14
-
1张瑞涛.论西方中心主义者认识中国文化的误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4):29-33. 被引量:5
-
2原平方.“他者”镜像构建下的“中国模式”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9):20-23. 被引量:1
-
3李俊霞.五四乡土叙事的生成:现代认识“装置”下的想象与建构[J].文学评论,2013(1):34-40. 被引量:3
-
4冯程程.胡安·马尔塞的东方主义书写立场——以《上海幻梦》为例[J].文教资料,2017(23):16-18.
-
5周玲丽.赛珍珠笔下中国形象的诗意化呈现——与中国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比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8):24-25. 被引量:2
-
6黄新宇.马克思早期新闻著作中的古代中国形象——以《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和《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为对象分析[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8,27(5):48-53.
-
7朱骅.论20世纪前期中美跨国英文书写的审美中心主义倾向[J].中国比较文学,2020(2):172-185. 被引量:1
-
8庞庆.浅析毛姆对中国文化的解读——以戏剧《苏伊士之东》和《信》为例[J].戏剧之家,2020(29):4-7.
-
9靳继华.中国形象的传播:启蒙时代西方文化的“中国潮”[J].南方论刊,2021(9):83-85.
-
10靳继华.从中国的他者文化审视全球化语境下世界文学的发展态势[J].文化学刊,2021(10):153-156.
同被引文献563
-
1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J].当代电影,2001(4):36-49. 被引量:116
-
2周宁.中国异托邦:二十世纪西方的文化他者[J].书屋,2004(2):53-62. 被引量:27
-
3彭军辉.新闻评论写作与倾向性新闻之内在联系[J].理论月刊,2004(7):125-127. 被引量:1
-
4赵小琪,张晶.香港文学与澳门文学“中国形象”的对读[J].中国文学研究,2009(4):102-105. 被引量:2
-
5汪晖.东方主义、民族区域自治与尊严政治——关于“西藏问题”的一点思考[J].天涯,2008(4):173-191. 被引量:31
-
6陈喜华.从美剧《绝望主妇》看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形象嬗变[J].作家,2012(14):165-166. 被引量:1
-
7陈利,邓建鹏,宋思妮.法律、帝国与近代中西关系的历史学:1784年“休斯女士号”冲突的个案研究[J].北大法律评论,2011,12(2):437-481. 被引量:8
-
8萧致治,徐方平.中英早期茶叶贸易——写于马戛尔尼使华200周年之际[J].历史研究,1994(3):136-152. 被引量:27
-
9周宁.跨文化的文本形象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9(1):120-124. 被引量:6
-
10刘洪涛.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69-73. 被引量:39
引证文献62
-
1闫莉.从利玛窦的中国形象析西方人看中国的视野[J].传承,2009,0(20):106-107.
-
2刘亚丁.俄罗斯的中国想像:深层结构与阶段转喻[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6(6):54-60. 被引量:11
-
3赵炜,曾凡远.在中国中心观中确立传统政治文明观[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51-55.
-
4夏益群,蒋天平.“他者”的域外之音——茨维塔耶娃回忆录《中国人》中“他者”形象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107-110.
-
5王立新.在龙的映衬下:对中国的想象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8(3):156-173. 被引量:54
-
6李宏.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地理基础[J].河北法学,2008,26(10):79-83.
-
7李怀斌.现代营销的困境与救赎——基于社会网络嵌入的后现代营销论纲[J].中国工业经济,2009(6):88-97. 被引量:13
-
8阚红柳.传教士眼中的清代君主——以郭实腊《道光皇帝传》为中心[J].历史档案,2009,22(2):48-53. 被引量:4
-
9王进.从《在中国屏风上》解读毛姆游记的历史叙事[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4):54-57.
-
10周柳波.形象学视野下的香港文学和新加坡华文文学——“中国形象”对读之三[J].柳州师专学报,2009,24(6):76-80.
二级引证文献310
-
1钟新,沈静.从视觉吸引到情感凝聚:国家形象视角下可爱传播策略分析——以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为例[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1):128-142. 被引量:1
-
2张龙,曹晔阳.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思政路径探析——基于“国际新闻理论与实务”的教学实践[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1):123-137. 被引量:1
-
3赵淑萍,吴昊,槐静.论主场外交活动与国家形象的媒介构建[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0(1):84-102. 被引量:1
-
4葛桐序.躺着卷:网络传播时代青年“丧文化”的流变[J].新媒体研究,2023,9(2):84-87. 被引量:3
-
5乔雅.传媒平台化背景下的营销主体重构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1,7(20):64-67.
-
6王锐.反思近代以来的“防御式”文明论述[J].探索与争鸣,2021(5):92-100. 被引量:2
-
7张咪.美国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清教徒对印第安人的形象建构[J].史学月刊,2023(7):63-73.
-
8江利华,胡爱民.文化“他者”:西方旅行文学的中国形象[J].社会科学家,2021,36(8):141-145. 被引量:2
-
9于小植.“中国形象”的他塑历程与自塑路径[J].华夏文化论坛,2021(2):257-268. 被引量:6
-
10徐同谦,杨张若然.英美主流媒体涉鄂报道的内容分析[J].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20(1):159-183. 被引量:1
-
1四川省科技期刊2004年引证研究报告[J].科技报刊研究,2005(4):35-40.
-
2四川省科技期刊2004年引证研究报告[J].科技报刊研究,2005(4):29-34.
-
3李承贵.当今国学传播的五个层次及其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5-9. 被引量:1
-
4何惧.“国学”概念的渊源、流变与走向——基于观念史视角的考察[J].中华少年,2016,0(31):294-296. 被引量:1
-
5邓伟志.“浙江精神与杭州人”专题研讨 以人为本 以民为本[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0(6):4-5.
-
6李翔海.文化保守主义是怎样被归入“旧文化”阵营的——一个观念史的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2015(9):28-34. 被引量:1
-
7崔静.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J].商情,2007,0(3):186-186. 被引量:2
-
8吴予敏.谈谈中国传播观念史的研究[J].新闻大学,2008(2):37-39. 被引量:8
-
9潘文瑜.以公共文明细节提升城市品质的启示[J].镇江社会科学,2009(5):6-7.
-
10王广振,曹晋彰.文化产业的多维分析[J].东岳论丛,2010,31(11):145-149. 被引量: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