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客家人与南雄珠玑巷
被引量:3
The Hakkas in Guangxi Province and the Zhuji Lane at Nanxiong
出处
《寻根》
2002年第6期49-52,共4页
Root Exploration
同被引文献29
-
1曾祥委.珠玑巷迁徙集体记忆的研究——以罗贵事件为中心[J].文化遗产,2008(2):109-115. 被引量:5
-
2仲红卫,袁书会.作为一种文化身份的“珠玑移民”——“珠玑移民”身份的文化密码[J].文化遗产,2012(4):144-151. 被引量:1
-
3石奕龙.基诺族是游耕民族而非游居民族——与周新文、陶联明同志商榷[J].民族研究,1999(5):66-69. 被引量:2
-
4白耀天.壮族丧葬礼仪述论[J].广西民族研究,1993(4):6-20. 被引量:8
-
5陈乐素.珠玑巷史事[J].学术研究,1982(6):71-77. 被引量:20
-
6刘志伟.祖先谱系的重构及其意义——珠江三角洲一个宗族的个案分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4):18-30. 被引量:66
-
7马瑞江.基诺族“游耕”问题研究的误区[J].农业考古,2005(3):39-48. 被引量:1
-
8麻国庆.作为方法的华南:中心和周边的时空转换[J].思想战线,2006,32(4):1-9. 被引量:49
-
9霍福.“南京竹子巷”与青海汉族移民——民族学视野下民间传说故事的记忆和流变[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17(2):18-28. 被引量:6
-
10刘志伟.《族谱与文化认同-广东族谱中的口述传统》,《中华谱牒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二级引证文献23
-
1徐义强.谷物、定居农业与人类早期国家——詹姆斯·斯科特农业研究的学术进路与思想关怀[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6):12-23. 被引量:1
-
2袁轶峰.中国移民史研究的三种理路[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0(3):13-16.
-
3董向芸.中国边疆屯戍与“佐米亚”区域的聚合发展——兼与斯科特山地文明视角的对话[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3):12-20. 被引量:3
-
4王晓毅.作为一种生存状态的逃避——《逃避统治的艺术》的理论价值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9,0(3):89-95. 被引量:5
-
5何明,陈建华.区域研究视野下的“佐米亚”——兼论跨区域、跨族群和跨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研究的可能性[J].民族研究,2019(2):64-74. 被引量:8
-
6黎相宜,古若愚.逃离式加入与分裂式归附——基于泰北华人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6):154-164.
-
7金杰.“Zomia”范式的政治人类学意义及其未来[J].南亚东南亚研究,2020(2):123-135. 被引量:2
-
8陈文元.清中后期湘西苗疆的农业政策与社会结构[J].农业考古,2020(4):113-118. 被引量:1
-
9李若青,杨刚.民族志视域下多民族村落婚姻家庭中的民族关系--基于大理郑家庄的个案[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3):132-142. 被引量:1
-
10刘铁梁,黄永林,徐新建,吕微,陈泳超,刘晓春,徐赣丽,施爱东,刘志伟,刘德增,杨正文,宋俊华.“礼俗传统与中国社会建构”笔谈[J].民俗研究,2020(6):5-45. 被引量:15
-
1彭会资,李小燕.广西客家人与南雄珠玑巷[J].客家研究辑刊,2004(2):1-4.
-
2吴莆田.华南古村落系列之三十五 南亭村[J].开放时代,2006(5).
-
3刘坚,潘剑明.千年祭祖话同根——广东省潘氏族人寻根入闽祭祖[J].神州民俗,2003(3):40-42.
-
4骆伟.宋代南雄珠玑巷氏族南迁丛考[J].广东史志.视窗,2011(5):47-52.
-
5李兴发.“两海”相会良溪村[J].源流,2009(12):74-77.
-
6罗晃潮.宋季南雄珠玑巷南迁移民的组织者罗贵及其家世[J].岭南文史,2000(2):27-30. 被引量:2
-
7曾宪珊.宋代顺德南雄珠玑巷迁民考[J].岭南文史,1994(4):27-31. 被引量:1
-
8文际平.江氏宗祠的孝文化[J].寻根,2013(2):29-31.
-
9刘卫东,莫康妮.历史的丰原先 珠玑后裔爱国爱乡 捐资助学感动中国[J].炎黄世界,2010(2):38-41.
-
10肖锋.毛泽东率红军三过梅岭到南雄[J].广东史志.视窗,2009(1):6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