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工科数学》
1999年第4期127-130,共4页
Journal of Mathematics For Technology
二级参考文献2
-
1薜茂芳.形象思维与数学教学[J]数学通报,1987(09).
-
2薛茂芳.试论数学语言及其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曲阜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02).
共引文献11
-
1李伟.高中数学教学中需要加强的是问题探究[J].考试周刊,2010(27):61-62. 被引量:1
-
2张芝荣.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科技资讯,2010,8(19):199-199. 被引量:4
-
3邬荣国.实验探究 问题导向 习题融合——“椭圆标准方程”教学再设计[J].中等职业教育,2011(12):24-26.
-
4唐智达.高中数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2(53):63-64. 被引量:4
-
5姚宏伟.论如何实现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90-90. 被引量:2
-
6刘尧.大众数学 数学文化 数学教育——兼评《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J].高等理科教育,2000(5):10-14. 被引量:4
-
7钟立.浅谈教学过程中化学应用意识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0(6):7-9. 被引量:1
-
8朱奇文.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动性培养之探究[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4(7):21-21.
-
9薛茂芳.数学是什么?——关于数学的定义及属性的再认识[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3(1):51-58.
-
10陈华珠.试谈“比并”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S2):191-192.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15
-
1扈中平.论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4):19-23. 被引量:16
-
2今日数学及其应用[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10(1):3-17. 被引量:31
-
3孙宏安.“数学素质”界定我见[J].数学教育学报,1996,5(4):10-14. 被引量:36
-
4丁石孙,张祖贵.数学与教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
5[德]爱因斯坦 著,许良英,范岱年 编.爱因斯坦文集[M]商务印书馆,1976.
-
6丁石孙,张祖贵.数学与教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
7[德]爱因斯坦 著,许良英,范岱年 编.爱因斯坦文集[M]商务印书馆,1976.
-
8徐利治,朱剑英,朱梧槚.数学科学与现代文明(上)[J].自然杂志,1997,19(1):5-9. 被引量:26
-
9杨叔予.预则立,不预则废──关于大学发展战略思想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8,19(1):7-14. 被引量:21
-
10汪江松,杨世明.当前数学教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数学通讯(教师阅读),1998,12(4):1-3.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4
-
1张红钰.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4):59-60. 被引量:10
-
2倪谷炎,冯良贵,罗建书.加强教员与队干部交流,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2):92-93. 被引量:2
-
3韩利华.对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5):37-38. 被引量:5
-
4倪谷炎,周敏,李颖,罗建书.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四个环节”[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B10):65-66. 被引量:6
-
1蒋涛,曹光.关于数学素质的结构和培养的思考[J].科学教育,2001,7(4):13-14.
-
2傅东缨.名师素质的结构[J].辽宁教育,2007(4):4-6. 被引量:1
-
3张旭扬.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刻不容缓——从一份问卷调查所引发的对教师素质的思考[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1,3(3):76-79.
-
4季爱华.试论加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18(3):87-89. 被引量:1
-
5王向阳,辛景亮,董武清.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的结构、特征及其优化[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3(3):107-109.
-
6傅东缨.名师素质的结构[J].辽宁教育,2007(5):5-8.
-
7阎平.论幼儿的心理素质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1(5):26-27. 被引量:2
-
8商志君.历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2008,0(11):99-99.
-
9石玉敏.如何在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1(5):361-361.
-
10傅东缨.名师素质的结构[J].辽宁教育,2007(3):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