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世界科学》
2005年第1期33-34,共2页
World Science
二级参考文献12
-
1徐家球,汪劲松,邱述斌,张伯鹏.装配顺序的与或图生成算法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1994,30(4):36-41. 被引量:19
-
2梁斌,邱述斌,巴鲁奇,许晓东,徐家球,张伯鹏.装配规划中基于割集的装配顺序生成方法[J].中国机械工程,1995,6(1):27-29. 被引量:11
-
3姜华,张新访,康友树,周济.基于配合特征的机械装配自动规划[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1996,18(4):36-41. 被引量:1
-
4刘飞.绿色制造.先进生产模式与制造哲理研讨会论文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15-24.
-
5顾延全.面向机器人装配的并行设计系统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代生产技术中心,1998..
-
6Zhang Hong C,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1997年,16卷,5期,352页
-
7刘飞,先进生产模式与制造哲理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15页
-
8顾延全,学位论文,1998年
-
9姜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996年,9卷,3期,27页
-
10肖位枢,图论及其算法,1993年
共引文献80
-
1夏卫锋.生态型机械加工技术[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12):122-123.
-
2尤晨,张新民.绿色制造技术及其自然哲学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4):41-43. 被引量:1
-
3江小东.地名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民政,2002(1).
-
4高建刚,牟鹏,向东,段广洪,汪劲松.拆卸与或图模型中的可拆卸性筛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4,20(4):53-56. 被引量:2
-
5高建刚,武英,向东,刘学平,段广洪,汪劲松.机电产品拆卸研究综述[J].机械工程学报,2004,40(7):1-9. 被引量:32
-
6陈定江,李有润,沈静珠,胡山鹰.工业生态学的系统分析方法与实践[J].化学工程,2004,32(4):53-57. 被引量:7
-
7刘英.基于网络的木工机床快速设计[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4,33(5):8-10.
-
8李方义,李剑峰,汪劲松,段广洪.产品绿色设计研究现状及展望——一般理论及方法[J].航空制造技术,2004,47(10):73-78. 被引量:22
-
9王坤茜,林捷晖.基于快速原型的快速制造与可持续发展[J].机械制造,2004,42(11):7-10. 被引量:5
-
10李剑峰,李方义,汪劲松,段广洪.产品绿色设计方法研究现状及展望——DFX方法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04,47(11):61-65.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98
-
1吕清刚,刘琦,范晓旭,宋国良,那永洁,贺军.双流化床煤气化试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29(8):1435-1439. 被引量:20
-
2乌晓江,张忠孝,朴桂林,小林信介,森滋胜,板谷义纪,陈国艳.煤粉加压气流床气化特性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29(8):1431-1434. 被引量:20
-
3谷小虎,曹敏,王兰甫,田亚鹏.煤灰对气化反应性的影响[J].煤化工,2009,37(2):19-21. 被引量:3
-
4任永强,许世森,张东亮,夏军仓,朱鸿昌,郜时旺.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的试验研究[J].煤化工,2004,32(3):10-13. 被引量:17
-
5任永强,许世森,郜时旺.干法进料煤气化技术在中国的进展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力,2004,37(6):49-52. 被引量:15
-
6吴学成,王勤辉,骆仲泱,方梦祥,岑可法.气化参数影响气流床煤气化的模型研究(Ⅰ)——模型建立及验证[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38(10):1361-1365. 被引量:43
-
7吴学成,王勤辉,骆仲泱,方梦祥,岑可法.气化参数影响气流床煤气化的模型研究(Ⅱ)——模型预测及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38(11):1483-1489. 被引量:24
-
8王洋,吴晋沪.中国高灰、高硫、高灰熔融性温度煤的灰熔聚流化床气化[J].煤化工,2005,33(2):3-5. 被引量:25
-
9李剑均,智顺,宋守田.浅谈煤灰熔融性弱还原性气氛的调节[J].煤质技术,2005,20(3):58-59. 被引量:6
-
10隋建才,徐明厚,丘纪华,朱文渊,高翔鹏,彭谷桃.煤粉燃烧过程中矿物质气化影响因素的模拟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25(14):78-83. 被引量:20
引证文献11
-
1乌晓江,张忠孝,朴桂林,小林信介,森滋勝,板谷義紀.高灰熔点煤高温下煤焦CO_2/水蒸气气化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32):24-28. 被引量:36
-
2魏亮,张忠孝,乌晓江,朴桂林,小林信介,森滋勝,板谷義紀.煤焦气化反应过程中灰的熔融特性变化[J].洁净煤技术,2007,13(6):66-69. 被引量:2
-
3张雷,李寒旭.铁系助熔剂对煤灰熔融特性影响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0,37(2):28-29. 被引量:4
-
4黄凤豹,张忠孝,张守玉,陈国艳,陆成.沉降炉中粉煤气化的实验研究[J].洁净煤技术,2010,16(1):38-42. 被引量:1
-
5陆成,张忠孝,乌晓江,黄凤豹,陈国艳,周国锋.气化参数对气流床粉煤气化影响实验研究[J].洁净煤技术,2010,16(2):49-53. 被引量:12
-
6王渭,明友.壳牌粉煤气化装置用阀结构类型与特性的分析[J].阀门,2010(6):22-24. 被引量:14
-
7张宗飞,汤连英,章卫星,赵涛.煤灰分对干煤粉熔渣气化的影响研究[J].化肥设计,2011,49(1):11-13. 被引量:3
-
8孟莹,董众兵,李寒旭,贾春林,马飞,陆宏权.硅铝比对煤灰热膨胀性的影响[J].煤炭科学技术,2011,39(3):112-115. 被引量:7
-
9乌晓江,张忠孝,周托,陈玉爽,陈国艳,陆成,黄凤豹.气化条件下混煤灰熔融特性及矿物质演变规律[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0,16(6):508-514. 被引量:17
-
10武小军,范晓旭,陈文义,初雷哲.烟煤在双流化床中气化特性初步实验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41(1):44-47.
二级引证文献96
-
1霍超,刘天绩,齐宽,张建强,赵明,贺军,赵岳,盛新丽.准格尔矿区6煤层煤炭资源气化性能适应性评价[J].煤炭科学技术,2020,48(S01):208-214. 被引量:1
-
2刘志伟.粉煤气化密相输送控制阀选型分析[J].石油化工自动化,2021,57(S01):193-195.
-
3周万云,高建强,王春波,王晋权,李永华,陈鸿伟.熔融盐催化煤与CO2气化反应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29(5):42-47. 被引量:4
-
4杨海平,陈汉平,鞠付栋,王贤华,张世红.热解条件及煤种对煤焦气化活性的影响[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29(2):30-34. 被引量:30
-
5许慎启,周志杰,杨帆,于广锁,于遵宏.神府煤焦与CO_2的气化反应动力学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29(2):41-46. 被引量:11
-
6乌晓江,张忠孝,朴桂林,小林信介,森滋勝,板谷羲纪.高灰熔点煤加压气流床气化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9,15(2):182-186. 被引量:25
-
7陈国艳,张忠孝,代百乾,王婧,何翔,黄凤豹,陆成.气流床固态排渣实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29(23):73-79. 被引量:4
-
8向文国,赵长遂,庞克亮.温度对天然焦蒸汽气化特性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5):992-997. 被引量:1
-
9郭庆华,于广锁,梁钦锋,周志杰.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内气体浓度分布的常压热态试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29(32):19-23. 被引量:7
-
10唐志国,马培勇,李永玲,唐超君,邢献军,林其钊.基于无焰氧化的煤粉气化炉模型设计与试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30(8):50-55. 被引量:12
-
1吴学成,王勤辉,骆仲泱,方梦祥,岑可法.气化参数影响气流床煤气化的模型研究(Ⅰ)——模型建立及验证[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38(10):1361-1365. 被引量:43
-
2吴学成,王勤辉,骆仲泱,方梦祥,岑可法.气化参数影响气流床煤气化的模型研究(Ⅱ)——模型预测及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38(11):1483-1489. 被引量:24
-
3高聚忠,邢荔波.煤转化利用技术途径及发展趋势[J].煤质技术,2014,29(A01):60-65. 被引量:2
-
4产经动态[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1):5-5.
-
5张卓娅.吐故才能纳新[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1(6):7-7.
-
6煤基低碳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新奥集团建成[J].煤炭学报,2010,35(6):1014-1014.
-
7吴学谦,李俊英.太谷恒达煤气化公司 循环产业促进企业转型发展[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1(13):46-47.
-
8俞珠峰,吕文斌.洁净煤技术及其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中的作用[J].中国能源,2001,23(5):13-18. 被引量:19
-
9成玉琪,俞珠峰.洁净煤技术是中国洁净能源新技术的重点领域[J].洁净煤技术,2000,6(2):5-15. 被引量:11
-
10朱斌.未来我国能源的探索[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5,7(2):23-29.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