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1-93,共3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同被引文献44
-
1胡经之,李健.中国古典文艺学的现代意义[J].韶关学院学报,2002,23(2):32-39. 被引量:3
-
2李建中,吴作奎.借石攻玉,依经立论——中国古代文论教学方法新探[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8(2):46-48. 被引量:8
-
3罗宗强.古文论研究杂识[J].文艺研究,1999(3):111-121. 被引量:61
-
4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J].文学评论,1999(6):5-7. 被引量:12
-
5陈伯海.从“清点”到“盘活”──世纪之交古典文学研究的风景线[J].文学评论,1999(6):7-9. 被引量:2
-
6张兵.建国后古代文论研究述评[J].齐鲁学刊,1985(1):113-118. 被引量:3
-
7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50-58. 被引量:489
-
8张少康.古代文论研究的现状和发展问题[J].求索,1988(2):80-85. 被引量:2
-
9王元化.论古代文论研究的“三个结合”——《文心雕龙创作论》第二版跋[J].社会科学战线,1983(4):255-259. 被引量:21
-
10蔡钟翔.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艺学建设[J].文学评论,1997(5):35-41. 被引量:35
二级引证文献20
-
1夏燕靖.艺术史观问题的再讨论[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4(1):73-93. 被引量:3
-
2赵玉.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个误导性命题——对十年来“转换”讨论的冷思考[J].求索,2005(12):162-163. 被引量:5
-
3崔茂新.文化还原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原创追求[J].文史哲,2007(3):36-42. 被引量:1
-
4赖大仁.中国文论话语重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近十年来“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及相关问题讨论述评[J].学术界,2007(4):28-37. 被引量:11
-
5蒋进国.重估中国现当代文论的价值——兼及当代文论传承的三个维度[J].红岩,2011(S2):79-83.
-
6曹顺庆,杨一铎.立足异质 融会古今--重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2009(3):166-174. 被引量:13
-
7刘科军.形式化的困境——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4):54-57. 被引量:2
-
8邓伟龙.“感兴修辞”:走向文学自身的“比兴”[J].河池学院学报,2009,29(6):18-22.
-
9李自雄.论当前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问题与出路[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8(4):4-10.
-
10霍俊国.论朱志荣古代文论的现代性思想[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0(6):137-141.
-
1刘一凡.走出象牙塔——感悟大学生活中的“改变”[J].北方文学(下),2010(6):6-6.
-
2卢勇.屈原的忧患意识和独特个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3(4):95-96.
-
3杨艾明.由李清照词论其女性情结[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134-137. 被引量:1
-
4朱则杰.清诗版本丛考[J].古籍研究,2002(3):53-58. 被引量:1
-
5许纪达.白卷诗[J].咬文嚼字,2005,0(7):20-20.
-
6蒋潇.二题[J].黄河文学,2012(Z1):84-89.
-
7刘敏慧.试论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群的生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81-87. 被引量:4
-
8赵平分.李治的文学成就勾沉[J].保定学院学报,2010,23(6):82-86.
-
9卞东波.陈钟凡与中国首部韵文文学史《中国韵文通论》之撰作[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5(2):139-146.
-
10舒坦,左晓光.文海勾沉[J].文学教育,2008(1):159-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