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转型:鲁迅的翻译活动在中国社会进程中的意义与价值
被引量:32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25-37,共13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参考文献37
-
1严复与梁启超讨论《原富》信.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第122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
-
2《译林·序》.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第133页.
-
3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陆键东.《陈寅恪先生的最后二十年》第514页.三联书店,1995年12月北京第1版.
-
4.《热风·随感录三十五》[M].,..
-
5《华盖集·忽然想到(六)》.
-
6.《坟·文化偏至论》[M].,..
-
7《鲁迅译文集》(一)》第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2月北京第一版.
-
8《鲁迅译文集(二)》第523—524、521页.
-
9《鲁迅译文集(三)》,第283、4、286、283页.
-
10.《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M].,..
共引文献68
-
1李鹏.鲁迅、郁达夫翻译观比较论[J].鲁迅研究月刊,2004(7):70-74. 被引量:5
-
2刘堃.从散文看鲁迅与周作人精神特质比较[J].鲁迅研究月刊,2004(10):76-84. 被引量:3
-
3郜元宝.《野草》别解[J].学术月刊,2004,36(11):102-112. 被引量:10
-
4李春林.两位“人性的天才”的“呐喊”与“绝叫” 鲁迅与迦尔洵的比较研究(下)[J].鲁迅研究月刊,2004(11):26-33. 被引量:1
-
5钱理群.结束“奴隶时代” 读《论照相之类》及其他[J].鲁迅研究月刊,2004(11):71-75. 被引量:3
-
6袁盛勇.论鲁迅留日时期的复古倾向(上)[J].鲁迅研究月刊,2000(9):4-12. 被引量:5
-
7彭耀春.鲁迅与姚一苇[J].鲁迅研究月刊,2000(9):83-86.
-
8任广田.鲁迅与道家学说[J].鲁迅研究月刊,2000(11):12-16. 被引量:1
-
9吕周聚.论鲁迅的现代思维品质[J].鲁迅研究月刊,2000(12):12-19. 被引量:1
-
10郜元宝.现代汉语:工具论与本体论的交战──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语言观念的思考[J].当代作家评论,2002(2):40-52. 被引量:19
同被引文献200
-
1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24(1):8-13. 被引量:802
-
2李今.翻译的政治与翻译的艺术——以瞿秋白和鲁迅的翻译观为考察对象[J].河北学刊,2007,27(2):138-142. 被引量:5
-
3刘少勤.从汉语的现代化看鲁迅的翻译[J].书屋,2004(3):9-15. 被引量:14
-
4张福贵.“尚德”:鲁迅人学的传统模式与现代意识[J].社会科学战线,1998(5):152-157. 被引量:5
-
5黄克武.严复的翻译:近百年来中西学者的评论[J].东南学术,1998(4):88-95. 被引量:15
-
6张福贵.鲁迅宗教观的文化意义:思想启蒙与道德救赎的衍生形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22-25. 被引量:3
-
7张福贵,王学谦.鲁迅早期文化选择的基本命题:思想启蒙与道德救赎[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37(6):8-14. 被引量:4
-
8钱理群.鲁迅:远行以后(1949-2001)[之四][J].文艺争鸣,2002(4):4-8. 被引量:4
-
9谭惠娟.从文化的差异与渗透看翻译的异化与归化[J].中国翻译,1999(1):45-47. 被引量:145
-
10陈丽莉.翻译的异化和归化[J].中国科技翻译,1999,12(2):44-46. 被引量:67
引证文献32
-
1王登文.改写·批判·重构——从“硬译”看转型期鲁迅对中国新文化建构的探索[J].作家,2010(6):161-162. 被引量:1
-
2田玲.从目的论的角度解析鲁迅的翻译策略[J].山花(下半月),2009(9):117-118. 被引量:1
-
3张景华.从“硬译”透视鲁迅对中国文化转型的探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2(2):66-71. 被引量:14
-
4朱凌燕.论鲁迅翻译中的“信而不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1):26-30. 被引量:3
-
5张允,杨家勤.功能翻译理论与鲁迅翻译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24(5):91-94. 被引量:1
-
6宋以丰.《论翻译》中鲁迅对于严复的评价考辩——兼与王秉钦先生商榷[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2):99-102.
-
7黄四宏.辩证性·科学性·时代性——重新审视鲁迅的翻译策略[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103-105. 被引量:1
-
8曹海凤.鲁迅“硬译”中的民族文化身份意识[J].飞天,2010(6):78-80. 被引量:1
-
9王艳玲.鲁迅翻译观的形成及其现实意义[J].时代教育,2009(6):39-40. 被引量:1
-
10贺爱军.鲁迅“硬译”的文化解读[J].上海翻译,2009(4):70-73. 被引量:18
二级引证文献87
-
1黄英豪.依附及游离:社团生产与《域外小说集》的合法化[J].上海鲁迅研究,2021(3):175-190.
-
2张素丽.阐释与对话:鲁迅文学翻译文本研究——评王家平《〈鲁迅译文全集〉翻译状况与文本研究》[J].上海鲁迅研究,2019,0(2):231-240.
-
3刘慧.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制约和影响[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17(1):76-77. 被引量:5
-
4崔云伟,刘增人.2003年鲁迅研究论文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1):28-34. 被引量:1
-
5林娜.中国文化转型期的翻译活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24(4):50-52.
-
6曹海芹,管锦亮.2006年中国鲁迅研究综述[J].云梦学刊,2008,29(2):20-26. 被引量:1
-
7徐敏.信息科学视角下的翻译批评“忠实”标准再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54-56. 被引量:2
-
8陈雪梅.鲁迅的翻译理论述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2):124-125.
-
9文月娥.鲁迅与劳伦斯·韦努蒂异化翻译观的比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756-758. 被引量:5
-
10郭峰池.儒家文化与尼采思想对鲁迅翻译选材与方法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9(5):170-171.
-
1曲春红.A RECONSIDERATION OF GUESSING STRATEGY IN THE FRAMEWOR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5,28(6):25-30. 被引量:4
-
2张晓萌.胡适自由主义与中国现代社会进程[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08(6):62-63.
-
3吴红光.关于劳伦斯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191-192. 被引量:2
-
4张曙光.诗坛:一间闹鬼的房子[J].文艺评论,1999(3):79-82.
-
5戴冰.技术问题[J].延河,2000(7):32-37.
-
6小样.忠诚比努力更重要[J].微型小说选刊,2014,0(16):49-50.
-
7李南.为了内心奇妙的转化[J].诗潮,2007(1):37-37.
-
8网上骂人经验谈[J].青年作家,2001(12):63-65.
-
9朱鸿.苦难与智慧[J].阅读与鉴赏(中旬),2004(9):42-46.
-
10杨方东.“北上海”行进在和谐与尴尬之间[J].新经济,2005(4):54-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