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杨度改造国民性思想之关联——从杨度与嘉纳治五郎的论辩谈起
被引量:3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2-26,共5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参考文献20
-
1许寿裳.《回忆鲁迅》[A].马会芹编.《挚友的怀念》[C].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100页.
-
2北冈正子,靳丛林.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由来——加纳治五郎给第一批毕业生讲话的波澜[J].鲁迅研究月刊,2002(3):20-28. 被引量:12
-
3《支那教育问题》[J].《新民丛报》,1902:105-105.
-
4[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
5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起源》(下卷)第二部[M].三联书店,2004..
-
6张灏.《思想的转变和改革运动》[A]..《张灏自选集》[C].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第159页.
-
7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M].三联书店,1999..
-
8陈鸣树.《论国民性问题在鲁迅思想中的地位》[A].鲍晶编.《鲁迅国民性思想讨论集》[C].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第169页.
-
9[美]吉尔伯特·罗兹曼 沈宗美译.《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2页.
-
10.《竹内好全集》第1卷[M].筑摩书房,1980.第60,225页.
共引文献26
-
1丸山升,靳丛林.日本的鲁迅研究[J].鲁迅研究月刊,2000(11):48-64. 被引量:20
-
2门洪华.压力、认知与国际形象——关于中国参与国际制度战略的历史解释[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4):17-22. 被引量:70
-
3陈剩勇,孟军.20世纪以来中国乡镇体制的变革与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06(4):16-23. 被引量:9
-
4柳岳武.康乾年间中琉宗藩贸易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6(5):206-212. 被引量:3
-
5夏明方.十八世纪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中国中心观”主导下的清史研究反思[J].史林,2006(6):116-142. 被引量:18
-
6王颖.近代西北农村金融现代化转型初论[J].史林,2007(2):36-43. 被引量:7
-
7何一民,周明长.156项工程与新中国工业城市发展(1949~1957年)[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14(2):70-77. 被引量:29
-
8邓军海.中国文化与审美文化刍议[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7-104. 被引量:1
-
9张荆红.半依附:1949-1956年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2(1):133-138.
-
10王日华.古代中国体系的基本单位、结构及其特征[J].国际政治研究,2009,30(2):44-57.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101
-
1王强.鲁迅:异端之雄[J].鲁迅研究月刊,2004(6):18-25. 被引量:1
-
2葛涛.论《故事新编》与《神曲·天堂篇》[J].鲁迅研究月刊,2004(6):79-85. 被引量:2
-
3俞灏敏.关于“文学的自觉”二三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3):370-373. 被引量:6
-
4景凯旋.鲁迅:一个反权力的离群者[J].书屋,2004(10):62-68. 被引量:3
-
5邵建.胡鲁之间说“宽容”[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20(1):54-58. 被引量:1
-
6李海林.鲁迅“反民主”辨——兼论鲁迅早期思想特征[J].鲁迅研究月刊,1992(7):16-20. 被引量:1
-
7林非.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理论探讨[J].鲁迅研究月刊,1990(4):4-12. 被引量:4
-
8魏韶华.抑郁艺术精灵──鲁迅与爱德华·蒙克[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6(4):49-53. 被引量:3
-
9秦方奇.《故事新编》与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叙事方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4):55-58. 被引量:3
-
10崔云伟.论鲁迅作品中的表现主义版画(木刻)感[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4):59-63. 被引量:5
-
1王志蔚.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是怎样形成的[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17(5):28-30. 被引量:1
-
2郭娜,齐敬先,王斯蓓.浅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8(5):77-79.
-
3魏家文.民族国家意识与现代乡土小说[J].长江学术,2006(3):116-116.
-
4王志明.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内涵及其在文学实践中的体现[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7(3):3-12.
-
5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4):136-144. 被引量:6
-
6俞祖华,王静静.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研究综述[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6):10-19. 被引量:3
-
7郎伟.对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重新认识[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18(4):43-48. 被引量:4
-
8王志蔚.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主旋律[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86-90.
-
9王奎群.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脉络[J].芒种(下半月),2014(9):28-29.
-
10高慧勤.传统·创新·别立新宗[J].外国文学评论,1991(2):9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