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来了,春还会远吗?──纪念黎锦晖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要点实录
被引量:22
Faithful Record of the Seminar on Li Jinhui's 110 Birthday
出处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1-144,共4页
Musicology in China
参考文献4
1 本文之所以称"实录",因此次会议所有代表的重要发言记要,笔者均以实况录音为准,仅在个别语句不通处,在不改变原义的基础上,对文字略作修改与润饰.并且,参会的某些代表如吴剑、周大风等,虽因故未能出席,但发言稿由他人代读,特此说明;此次会议召开的具体时间为:2001年11月20日9点,地点:中国音乐学院,结束时间为:21日17时许.
2 详见Jones,F Andrew 2001:"The Yellow Music of Li Jinhui"Yellow Music, Duke University Press Durham and London. 按:其书中所论"黄色音乐"(Yellow Music),与加罪于黎锦晖的"黄色音乐",有本质的不同,萧梅称,"它是从BlueMusic之Blue-蓝色,引申出来的一个中性名词".
3 此问题的提出,是由于在台湾及大陆有影响的出版物如台湾中小学教科书,《现代中国音乐史纲》(赵广晖,乐韵出版社1986年5月版,页385),《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汪毓和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10月版,页110)等著述中,在该曲词作者问题上,形成一致口径,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很多与会者却并不以为然,故而才引发此议.
4 上述材料,为黎锦晖写给家人或朋友的信,由孙继南提供.
同被引文献272
1 陈彩琴.麦新、孟波编印歌集《大众歌声》[J] .世纪风采,2021(11):42-45. 被引量:1
2 宋一平.《叱咤风云集》及其编者吴涵真[J] .音乐研究,2021(3):54-60. 被引量:1
3 李岩.耒维思(John Hazedel Levis)沪、平演讲暨音乐会溅起的微澜余波[J] .人民音乐(评论),2001(11):28-31. 被引量:12
4 龙玉牛.陈毅改歌《桃花江是美人窝》[J] .北方音乐,2007,27(7). 被引量:1
5 刘小青.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坛“两个口号”之争[J] .党史博览,2005(4):51-55. 被引量:1
6 张向阳.一代名角周亚川的传奇人生[J] .春秋,2006(4):38-40. 被引量:1
7 项阳.略论聂耳对黎锦晖创作经验的汲取[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6(2):32-35. 被引量:8
8 陈聆群.王人艺先生谈聂耳和黎锦晖[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5(3):14-17. 被引量:11
9 张九.关于西皮腔的起源与发展[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4):5-14. 被引量:4
10 瞿希贤.追念谭小麟师[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0(3):8-17.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22
1 李红梅.不同史学观下价值判断的考量——以对黎锦晖研究为例[J] .内蒙古艺术,2012(1):121-122.
2 李岩.又见《毛毛雨》——国家大剧院上演《毛毛雨》的意义[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3):2-4. 被引量:2
3 周烨.当前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理论研究综述[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1):68-70. 被引量:3
4 杨成秀.孙继南学案[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1):70-77. 被引量:3
5 满新颖.初显端倪的歌剧思维——论黎锦晖的歌剧观[J] .音乐研究,2006(3):50-57. 被引量:6
6 李岩.“美育”之兴起、确立及景观[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1):210-216. 被引量:6
7 冯春玲.黎锦晖流行歌曲创作的历史思考[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1):56-63. 被引量:6
8 冯长春.分歧与对峙——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关“学院派”的批判与论争[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2):20-32. 被引量:8
9 冯春玲.黎锦晖的流行歌曲创作[J] .音乐研究,2007(2):53-62. 被引量:10
10 蓝霞,陈其射.黎锦晖音乐教育观探析[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7(2):83-87.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02
1 李岩.陈歌辛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性质辨[J] .北方音乐,2022(2):99-112. 被引量:1
2 张笑川,朱小屏.论上海在近代中国音乐发展中的地位[J] .社会科学,2007(4):177-183. 被引量:2
3 周烨.当前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理论研究综述[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1):68-70. 被引量:3
4 冯文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两个传统并存与古今衔接问题[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1):9-11. 被引量:29
5 李杰鹏.流行音乐对高师音乐教育的扩展与补充[J] .艺术教育,2005(3):46-48. 被引量:1
6 杨旭.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文化[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5(3):134-139. 被引量:3
7 冯春玲.黎锦晖流行歌曲创作的历史思考[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1):56-63. 被引量:6
8 满新颖.是歌剧还是话剧——论《扬子江暴风雨》作为“新歌剧”的名与实[J] .音乐研究,2007(3):62-64. 被引量:11
9 白丽萍.新时期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概况[J]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08(1):64-65. 被引量:2
10 徐艺真.关于流行音乐进入高师专业音乐教育的思考[J]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08(1):96-97. 被引量:5
1 李岩.蓦然回首——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一一○周年学术研讨会述要[J] .人民音乐(评论),2002(2):46-49. 被引量:3
2 戴嘉枋.陈聆群先生和他的《八十回望》[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1):137-139. 被引量:1
3 庄频,惠方.请相信我[J] .戏文,2005(6):114-115.
4 陈毓铸,钟里满.简单频率比、差音和纯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与韩宝强先生商榷[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4):90-95. 被引量:3
5 中国音乐史学家 音乐教育家陈聆群[J] .音乐研究,2009(1).
6 陈聆群.萧友梅与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为“萧友梅博士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而作[J] .人民音乐,1994(4):3-6. 被引量:2
7 杨和平,王红.流动的现实 凝固的历史--“2011年全国中国音乐史学高层论坛”叙事[J] .人民音乐,2012(4):30-31. 被引量:1
8 居其宏.严肃史家在反思求索中的自我考问——陈聆群教授《八十回望》读后[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1):140-143. 被引量:2
9 杰夫·托尔弗森(Jeff,Tollefson),刘荣(翻译).冲破云雾[J] .环球科学,2012(7):57-59.
10 孙毅.探乐音之源起 寓无形于有形——读《音的历程——现代音乐声学导论》有感[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3):119-120.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