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教兴体,做好2008年奥运会备战工作
被引量:18
Adhere to Science and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Sports,Preparing for the Work of 2008 Olympic Games
出处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9,共2页
China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同被引文献116
-
1司虎克,蔡犁,陈培基,王兴,吴雪萍,许以诚.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与科技进步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9,19(4):37-40. 被引量:25
-
2鲍明晓.对我国体育产业热点问题的思考[J].体育科学,1999,19(4):49-52. 被引量:96
-
3刘建刚.略论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7):13-15. 被引量:11
-
4高雪峰.中国竞技体育系统运行机制及其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3(1):1-6. 被引量:21
-
5徐南强,刘维清.中国奥运金牌的分析与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125-128. 被引量:9
-
6陈立基.试论体育市场的若干理论问题[J].体育科学,1998,18(4):29-31. 被引量:58
-
7吴寿章,孙汉超,常建平,高雪峰.中国2010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1999(5):6-11. 被引量:25
-
8王焕福,张立.体育科技的内涵及其服务于实践的途径[J].体育科学,1992,13(6):13-16. 被引量:7
-
9胡康如.理性认识向实践观念转化问题初探[J].学术交流,1987(2):33-36. 被引量:4
-
10田麦久,轲犁,池建,孙耀鹏,梁增寿,谈太钰,罗超毅,田雨普.20世纪末期我国实施科技兴体战略的基本构想[J].体育科学,1994,14(2):4-10.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18
-
1孟军,赵雅琴.利用"体育考试项目标准库"对体育教育的作用[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68-69.
-
2邓运龙.运动训练理论指导实践的中介与支持体系[J].体育学刊,2004,11(4):114-117. 被引量:2
-
3韩春利,孙晋海,曹莉.我国“奥运争光计划”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8):7-12. 被引量:24
-
4潘志琛,崔富国,张新,张霞.关于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的认识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5):3-5. 被引量:34
-
5张亚琪,史兵.高校与竞技体育单位科技合作的体制模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11):52-54.
-
6王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体育定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5):36-37. 被引量:3
-
7于军,曹军.由十运会看中国竞技体育实力现状及第29届奥运会取得突破的方向[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4):111-115. 被引量:18
-
8从群,何颖峰.科教兴体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的对策[J].体育科研,2007,28(4):77-81.
-
9王村.科技服务在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开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7,9(5):113-116.
-
10刘军.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困惑与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1):18-19.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230
-
1刘磊.高校篮球运动员选拔制度探析[J].体育视野,2022(24):149-151.
-
2王能范.“学练赛评”一体化视角的校园足球教学实践[J].体育视野,2021(20):54-55. 被引量:1
-
3沈克印,王健.体育文化学视角下的举国体制[J].体育科学研究,2008,12(2):28-30.
-
4梁凯.论高校竞技体育运动中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11):181-182. 被引量:2
-
5尤海臣.浅谈排球比赛中的“失常状态”[J].体育世界,2012(5):82-83.
-
6李焓铷.一般训练学理论价值的探讨[J].运动,2012(23):26-27. 被引量:1
-
7杨学达.刍议全民健身条例实施的现实意义及存在的问题[J].大家,2010(20):190-191.
-
8陈森兴.竞技体育“训科医”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5):10-11. 被引量:10
-
9林伟.我国竞技体育人本化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8(4):58-59. 被引量:1
-
10张亚琪,史兵.高校与竞技体育单位科技合作的体制模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11):52-54.
-
1文红为,魏旭波,韩冬,左铁儿.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3):284-286. 被引量:15
-
2从群,何颖峰.科教兴体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的对策[J].体育科研,2007,28(4):77-81.
-
3胡斐.信息技术在体育产业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29):253-253. 被引量:2
-
4史康成.“科教兴体”的基本情况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2(6):10-13. 被引量:9
-
5高扬.“科教兴体”战略及其实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4):189-190.
-
6齐剑锋,杨菲,乔云华.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研究[J].大家,2011(2):216-216.
-
7李跃,顾久贤.从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金牌榜——分析现阶段安徽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J].体育世界,2009(11):31-32. 被引量:1
-
8徐卫华,黄雪琳.对厦门市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03,22(6):20-22. 被引量:1
-
9陈建华,杨薇.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以学生为中心”的俱乐部教学形式的研究[J].黑河教育,2012(6):41-42. 被引量:1
-
10温贺宝.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与“快乐体育”[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1):85-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