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不畏浮云遮望眼——解读十六大后的中国外交走向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这是本世纪头20年中国的“大局”,中国未来的外交走向,将从这个大局出发,为确保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创造条件和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作者
阮宗泽
机构地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出处
《瞭望》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7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中国外交
目标
推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国际环境
党的十六大
条件
标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走向
分类号
D820 [政治法律—外交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32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诸葛剑平.
从产业价值链分析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J]
.经济论坛,2004(19):39-40.
被引量:7
2
罗文章.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机理的经济学分析[J]
.求索,2004(8):8-10.
被引量:20
3
郑胜利.
企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1):52-56.
被引量:10
4
(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著,李明轩,邱如美.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二级参考文献
17
1
Hubert Schmitz. Does Lacal Co - operation Matter? Evidence from Industrial Clusters in South Asia and Latin America[ J ].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000, (3): 28-32.
2
平狄克 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4
刘乃全.
外部性、递增收益与区域经济发展[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2(10):43-48.
被引量:9
5
贾亚男.
关于区域创新环境的理论初探[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1):5-8.
被引量:38
6
熊军.
群的概念、假设、理论及其启示[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23(4):2-7.
被引量:46
7
魏守华.
企业集群中的公共政策问题研究[J]
.当代经济科学,2001,23(6):52-57.
被引量:49
8
刘友金.
论集群式创新的组织模式[J]
.中国软科学,2002(2):71-75.
被引量:91
9
魏守华,石碧华.
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
.中国工业经济,2002(1):59-65.
被引量:353
10
朱英明.
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空间集群与地区增长[J]
.中国工业经济,2002(1):66-72.
被引量:40
共引文献
32
1
鄢德春.
企业危机管理[J]
.商场现代化,2005(3):27-28.
2
仲德昌.
举全局之力 创科技大局[J]
.中国检验检疫,2005(12):9-10.
3
侯光明,别晓竹,李存金.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中小企业的价值创造模式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1):136-140.
被引量:11
4
廖佳敏.
建立企业集群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
.经济与管理,2006,20(3):31-33.
被引量:4
5
刘贵富.
产业链功能效应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2006(3):295-297.
被引量:25
6
陈晓涛.
基于核心产业发展模型的产业集群演进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8):79-81.
被引量:1
7
顾丽琴.
浅谈中小企业参与产业价值链分工的优势和驱动力[J]
.商场现代化,2006(10X):62-62.
被引量:1
8
肖云,吴剑东.
江西区域品牌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J]
.商场现代化,2007(02Z):229-229.
被引量:1
9
胡荣昌.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分析[J]
.商业研究,2007(6):37-39.
被引量:3
10
袁其刚,夏金宝.
山东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及负效应规避[J]
.山东经济,2006,22(6):115-119.
被引量:4
1
段廷志.
麻生上台后的日本内政外交走向[J]
.时事报告,2008(10):60-61.
2
朱颖.
俄大选后的政治经济外交走向[J]
.社会观察,2004(6):22-23.
3
戴永红,王俭平.
缅甸民主改革后的外交走向及影响因素[J]
.和平与发展,2015(6):101-113.
被引量:7
4
樊小菊.
变化中的美国与日美外交走向[J]
.世界知识,2008(19):6-6.
5
左凤荣.
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与俄罗斯的政治外交走向[J]
.新远见,2012(6):13-18.
6
邓新裕.
伊朗近期内政外交走向述评[J]
.欧亚观察,2001(2):26-28.
7
黄晓云.
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的外交走向[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2):60-63.
8
刘英.
新形势下中共“为民”的价值取向[J]
.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16(6):46-48.
9
于守诚.
浅谈公证文书效力的实现[J]
.山东法学,1991,6(2):41-44.
10
李英.
德国政权更迭后的外交走向[J]
.党政干部学刊,2005(12).
瞭望
2002年 第4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